文档详情

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三古诗文阅读专题六古代诗歌阅读整体阅读指导.pptx

发布:2025-03-31约6.45千字共5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专题六古代诗歌阅读

整体阅读指导;教考衔接?知教材之关联;考情分析·切高考之脉搏;考查年次;考查年次;古代诗歌阅读命题呈现如下特点:

1.从体裁来看,以诗、词为主;从作品的时代来看,以唐、宋时期的作品为主;从题型来看,近几年新高考卷均为一道单选题和一道简答题。

2.考查内容基本涵盖了古代诗歌的主要考点: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难度有所增加。如2024新高考Ⅰ卷选取刘克庄《宿千岁庵听泉》,诗中以对比的方式,对泉声进行了生动的描写,第16题要求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3.选材蕴涵独特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能够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如2024新高考Ⅱ卷古代诗歌阅读选取宋代诗人叶梦得《雨后为山亭独卧》,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以时不我待的热情去建功立业。;教考衔接?知教材之关联;阅读导引·明解题之规范;一、了解与鉴赏有关的古诗特点;3.章法结构特点

诗词的一般章法结构如图所示,当然,也有很多诗歌采用诸如开宗明义、直接点题、以景结情等章法结构。;4.律诗对仗特点

就高考题古代诗歌阅读选诗来看,考查材料多为唐、宋诗中的律诗。律诗每首八句,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其中颔联、颈联必须对仗,这为解读诗歌提供了一定帮助。;对

仗;5.语言变形特点

古诗语言是语言的变形,它离开了口语与一般书面语,成为一种特异的语言形式,既遵循语言规范,又时时欲超出语言规范。古诗语言的“变形”:在语言方面,建立格律以营造音乐美;在用词、造句方面,改变词性、改变词序、省略成分等;在修辞方面,常常是互文见义。由此取得“新、巧、奇、警”的艺术效果;增加语言容量,以取得多义的效果;强化语言的启发性,以取得写意传神的效果。但语言的“变形”都是服从表情达意的目的的,而非文字游戏。;二、掌握古诗鉴赏的阅读要点;(1)“读”标题揭示的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

(2)“读”标题交代的写作缘由或目的;

(3)“读”标题暗含的情感或奠定的作品感情基调;

(4)“读”标题揭示的作品线索;

(5)“读”标题表明的诗歌题材;

(6)“读”标题暗示的诗歌表达技巧。;2.“知”作者

诗歌鉴赏讲究“知人论世”,即鉴赏诗歌时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当时所处环境。如陶渊明、王维、孟浩然,他们的诗多表现远离浊世、向往朴素的田园生活和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趣,多具有质朴、清新、恬淡、闲适的风格。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等人的诗多描写戍边将士杀敌立功的慷慨激昂及“捐躯赴国难”的悲壮,同时也包含望月思乡的苍凉和长年征战的悲苦之情。杜甫、白居易、李绅等人的诗多关心民生疾苦,感情深沉,风格多沉郁、顿挫、朴素、凝重。作者蕴含的信息可以从两方面来考虑:

(1)同学们熟悉的诗人,其生平背景等信息往往与命题点有联系;

(2)同学们不熟悉且未加注释的诗人,其生平背景等信息往往与命题点没有联系。;3.“看”注释

注释是对诗歌写作的说明或提示,它往往隐含着写作的动因、背景,诗人的生平、风格、思想、抱负、经历等重要信息。一般情况下,高考卷中的注释不是可有可无的,往往对解题起着关键的作用。诗歌注释蕴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

(1)介绍写作背景→暗示本诗的思想主旨;

(2)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3)介绍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读懂诗句;

(4)介绍相关诗句→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5)提供与“此诗作于作者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的注解→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等情感有关。;4.“泡”正文

诗歌正文是阅读鉴赏的核心,读懂正文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泡”诗歌就像泡茶叶一样,是把诗歌深厚的内蕴和内敛的情感泡出清香,泡出韵味。“泡”诗歌正文就是要“泡”诗词意象,“泡”关键词句和“泡”诗词情感。

(1)抓关键字词,定位情感主旨。

读诗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抓住诗词中的关键词句,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迅速定位情感基调。抓关键字词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抓显性词语。首先抓表明诗眼的字词,因为这些字词往往直接透露了诗的主旨。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中的“空”是诗眼,流露出作者自许塞上长城、满怀报国热忱,一直到老却报国无门的惆怅。然后抓诗歌中揭示情感的字词,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的“悲”字就是情感语言,它表明作者客居他乡又逢深秋时不尽的伤感之情。

二是抓隐性词语。隐性词语主要是表情态、语气的虚词等。;类型;(2)抓主要意象,推导情感主旨。

写诗是为了抒情、言志,而情和志是虚的,需要借助实物来传达,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景或物的自然属性,来联系它所表达的和此物或景有关联的社会属性(即作者的情或志)。古典诗歌在写作的过程中一些意象已经有了较为固定的社会属性,我们可以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