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考一轮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 第3节 鉴赏诗歌中的表达技巧.ppt

发布:2019-09-07约9.29千字共7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现场答案】 【评分分析】 得1分,仅答出一种,另一种未答出。 【正确答案】 借代、反问。 反问。 【增分提示】 无论是全篇还是某一句,都存在着表达技巧的综合运用问题。考生答题时要只想到一处答出一点,结果因遗漏要点而失分。因此,答表达技巧时要多角度思考,如从修辞手法思考,看它运用了几种;从表现手法思考,它又运用了哪些。当然,不要过度答题,把几乎所有的手法都写上去,应该多角度思考,准确判定。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秋日酬王昭仪 汪元量① 愁到浓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 黄金台②愧少知己,碧玉③调将空好音。 万叶秋风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 庭前昨夜梧桐雨,劲气④萧萧入短襟。 【注】①汪元量:南宋末,以善琴供奉内廷。南宋 亡,汪元量与王昭仪俱被掳北去。②黄金台:在 今河北易县东南十八里,燕昭王置千金于其上, 以延天下士,遂以为名。③碧玉:“碧玉歌者, 宋汝南王所作也。碧玉,汝南王妾名。”(《乐 苑》)。④劲气:寒气。 (1)“愁”是这首诗的诗眼,诗的首联、颔联是 如何表现这种浓愁的?(4分) (2)诗的后两联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 诗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6分) 【现场答案】 (1)首联通过写诗人独自饮酒、深夜挑灯看剑 来写愁之浓;颔联写自己空有才华,不得施展、国 破家亡之愁。 (2)借景抒怀(寓情于景)衬托。表达了对国破 家亡的感伤,自己被掳北去的思乡之感,以及异地 他乡的孤独寂寞。 【评分分析】 第(1)题答案仅得1分,写出了作者一系列动 作中蕴含的愁,而对本题要点——表达技巧几乎未 涉及。 第(2)题答案可得4分,手法判断准确,感情 理解正确,但少了分析过程。 【正确答案】 (1)首联通过写斟酒、挑灯、看剑、流泪等一 系列动作、表情表达愁绪;颔联用典,写空有黄金 台,枉调碧玉歌,表达自己的孤寂惆怅。 (2)情景交融的手法(答衬托或借景抒情也可)。 颈联,写秋风万叶,衬托其孤寂悲切;写孤灯夜雨 衬托归思难禁。尾联以景结情,用梧桐夜雨,寒气 萧萧,构成凄切悲凉的意境。全诗抒发了深沉悲切 的亡国之痛、故乡之思。 【增分提示】 如问“如何表现情感”,这等于是间接考表达 技巧,必须准确答出诗人表现情感的技巧。 考生最怕的是分析。其实,分析很简单,就是 写出你从哪些地方理解到这些情感的过程,或依据 内容、手法,或结合背景,不一而足。 训练与总结 考点针对练 考点1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沈子福之江东 王 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①荡桨向临圻②。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 ①罟师:这里指船夫。②临圻:今江苏省 南京市东北。 王维的诗,语言生动凝练,描写细致传神,意境清 幽淡远,被宋代苏轼誉为“诗中有画”。前人评论 这首诗的三、四句说:“工于比喻,善于言情。” 你同意吗?试结合全诗赏析。(★) 答案 同意。诗人展开奇妙的联想,将人的情感比 作自然界的春色,使景与情妙合无间,寄景寓情, 不着痕迹。不但写出了彼此深厚的友情,而且将惜 别时微妙的、难以捕捉的抽象感情极其生动地表达 出来,成为可见可触的形象,使人真觉得相思之情 充溢于江南江北,可谓“工于比喻,善于言情”。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 上 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晚云含雨却低徊”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 么作用?(★) 答案 拟人。“低徊”本来是指人的徘徊沉思, 这里用来表现含雨的暮云低垂而缓慢移动的情形, 静中有动,情趣横生。 考点2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御街行·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① 。夜寂静、寒声碎。真珠 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 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 灭枕头欹②,谙尽孤眠滋味。都来③此事,眉间心 上,无计相回避。 【注】 ①香砌:指花坛。②欹:倾斜。③都来: 算来。 本词下阕以“愁”为核心,请分析词人在下阕中是 如何描写内心的无尽愁苦的。(★) 答案 (1)夸张手法:“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 先成泪。”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 先化泪。运用夸张手法,比入肠化泪更进一层,愁 情更是难堪凄切。(2)细节描写:下阕先以一个 “愁”字尽写酌酒垂泪的愁意,“枕头欹”,作者 以极为简练的语言生动写出了词人挑灯倚枕独对灯 寂然凝思的愁苦神态。(3)融情于景:“残灯明灭 枕头欹”,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两相映 照,渲染了低沉阴暗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凄苦的情感。 (4)直抒胸臆: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