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学前儿童行为观察(学习纲要).doc

发布:2016-04-30约6.55千字共2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章 观察概述 第一节 第二节   ⊙学习指导 一个教师能够利用观察来了解儿童,要具备两方面的知识: 1、关于儿童身心发展方面的知识。 2、关于观察方面的基本知识。 目前,学前教育实践工作者已经从转变教育观念的阶段发展到如何在坚定的教育理念得指引下提高自己实践能力的阶段。   ⊙一般观察   1、什么是一般观察?观察是人类的本能。日常生活中的观察行为是由好奇引起的。观察是指通过人的感官,从周围环境中获得信息,并进行组织说明的过程。   2、观察的对象:物、事、人。   3、观察的要素:注意、对象与背景、主观介入、判断和结论。   ⊙专业的观察 1、什么是专业的观察?是为了职业要求或科学研究而进行的、以正确的了解为目的、需要收集多方面的资料、需要对资料进行缜密的处理。   一般观察:事实接收→主观判断   专业观察:事实接收→主观判断   2、专业观察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客观性——是指事实存在的真实面。现实资料的呈现及提供的证据都必须符合客观的要求。   主观性——是指观察者个人主观的想法。决定资料的收集方向、辨别资料真伪或可靠性、分析或归纳出假设性的解释、分别解释的程度等过程中都要体现主观的作用。 主观与客观的整合——观察的目的是在揭露客观的事实,但是观察的过程却是通过主观的处理或诠释。   ⊙专业观察的基本能力   1、辨识观察动机的能力。   2、追求可靠资料的能力。   3、观察工具的选择或制作的能力。   4、反省主观情绪或成见的能力。   5、区分客观与主观的能力。   6、摘要行为意义的能力。   7、用词语下基础定义(操作)的能力。   8、提出假设的能力。   ⊙被观察的行为   1、什么是行为?   狭义:个体表现在外且能被直接观察、描述、记录或测量的活动。   广义:不只限于直接观察可见的外在活动,还包括以外在行为为线索,间接推论内在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   2、个体与环境的互动   环境的刺激:外显行为、内隐行为   刺激→行为反应   行为的产生是个体接受了刺激很快就出现的,行动者的思考或意识的参与比较少。   刺激→有机体的意识→行为反应   个体针对刺激产生思考及选择,决定了反应方式后才表现的行为。   内在动机→行为反应   发自内在的驱力、情绪或意念等的行为。   3、外在行为表现的特点(人类行为的共同特点):   ﹡连续性:某一行为的发生,是有始有终的。   ﹡整体性:人身体不同部位的动作及表情的意义不是分离的。   ﹡程序性:先前的经验会影响后面的行为表现。 第一章 观察概述 第一章 第三节 观察类型 一、 正式观察和非正式观察 1、正式观察 正式观察的特点:①对要观察的行为必须预先做好界定,要预测好什么情境、时间回发生什么类型的行为,并且对行为的后果也要作好相当程度的估计。②观察的过程是在一定控制下进行的。③要对观察者进行训练,建立观察者信度。④用相对严格、先进的方式,通常以量化的方法分析所得资料,结果比较可靠。 正式观察的优点:①可以事先考虑观察的信度和效度,在短时间内就可以有效地大量收集可靠的资料。②可以对不同的被观察者使用。③往往是以量的统计方法来对资料进行整理,因此客观性强。④由于是事先确定严密的观察计划,因此可以验证观察之前所提出的假设。 正式观察的缺点:很难在观察过程中新的发现。所收集的资料可能有所偏差。 正式观察法例举:实况详录法、时间取样法、事件取样法、等级评定法 2、非正式观察 特点:①资料收集和分析是参差进行的。②科学性比较欠缺,但比较灵活。 优点:①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发现行为的意义或行为产生的原因。②可以说明行为现象的实质。③样本少,大多以参与观察为主。④在互动的过程中可以帮助被观察者及观察者本人的成长。缺点:依赖观察者本人的理性思考。无法对比较多的对象进行观察。比较耗费时间和精力。样本少,无法成为普遍性的行为理论。 二、 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 1、参与观察 特点:在与儿童密切的相互接触和直接体验中,倾听和观察儿童的行为。 优点:观察情境比较自然。可以与儿童互动,深入了解一些问题。可以不断调整观察的目标和内容。 缺点:观察结果难以验证。主观性较强。比较费时费力。对观察者的能力要求较高。 2、非参与观察 特点:可以是公开的,也可以是隐蔽的。可以使用设备辅助进行。 优点:所得结论比较客观。操作比较容易。 缺点:对观察对象的深入观察比较难。受到“研究效应”、“社会赞许”的影响。会受到一些具体条件的限制。 三、 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 1、直接观察 特点:观察这身临其境。能获得第一手的资料。 优点:感受真切、直观、具体,有助于形成对被观察者的整体认识。 缺点:人的感官是有一定局限的,用纸和笔记录时往往会遗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