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中生物同步课件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新人教版必修1.ppt

发布:2018-07-22约4.15千字共3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磷脂双分子层 基本支架 具有流动性  蛋白质分子  镶  嵌入 贯穿于 运动 课标点击 知识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糖蛋白 糖被 外表面 细胞识别 流动性 课标点击 知识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要点 探究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的认识 课标点击 知识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课标点击 知识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1.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只能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属于亚显微结构。磷脂双分子层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其厚度约为4.5 nm,细胞膜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其厚度约为7~8 nm。 2.在磷脂双分子层的两侧覆盖着许多膜蛋白,因此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膜的结构是三合板式的结构。 特别 提醒 课标点击 知识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1.基本内容 (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磷脂双分子层具有流动性。 (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3)大多数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 (4)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糖蛋白,叫糖被。与细胞识别、信息交流有关。 二、流动镶嵌模型 课标点击 知识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2.特点 (1)镶嵌性:膜的基本结构是由磷脂双分子层和镶嵌蛋白构成的。 (2)流动性:膜结构中的蛋白质和脂质分子在膜中可做多种形式的移动。膜整体结构也具有流动性。流动性具有重要生理意义,物质运输、细胞融合等均与之相关。 (3)不对称性:膜两侧的分子性质和结构不相同。 3.细胞膜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的结构基础和代谢实例 课标点击 知识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结构基础 代谢实例 流动性 构成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多数是运动的,而不是静止的 细胞融合、变形虫变形、白细胞吞噬细胞(胞吞)、分泌蛋白的分泌(胞吐)、温度改变时膜的厚度改变、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或失水皱缩等 选择透 过性 膜上载体蛋白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决定了出入细胞的物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中物质进出细胞膜 课标点击 知识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4.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的关系 (1)区别:流动性是细胞膜的结构特性,选择透过性是细胞膜的功能特性。 (2)联系:流动性是选择透过性的基础,因为只有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细胞才能完成其各项生理功能,才能表现出选择透过性。相反,细胞膜失去了选择透过性,也就意味着细胞已经死亡。 课标点击 知识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特别 提醒 1.膜的基本支架——磷脂双分子层(磷脂分子是可以运动的,具有流动性)。 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在表面、有的嵌入、有的横跨在磷脂双分子层(体现了膜结构内外的不对称性和流动性)。 3.膜在结构特性上具有流动性,功能特性上表现出选择透过性。 课标点击 知识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课标点击 知识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题型1 生物膜模型的建立过程 例1提出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时间和科学家分别是(  ) A.1959年,罗伯特森 B.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 C.19世纪,施旺和施莱登 D.19世纪,欧文顿 名师点睛:注意牢记生物膜探索过程的时间、人物、结论。 课标点击 知识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解析:欧文顿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的,罗伯特森提出单位膜模型,施莱登和施旺提出细胞学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答案:B 课标点击 知识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变式 训练 1.下列关于生物膜结构探索历程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最初通过对现象的推理分析得出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B.三层结构模型认为生物膜为静态的结构 C.流动镶嵌模型认为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 D.三层结构模型和流动镶嵌模型都认为蛋白质分子在膜中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课标点击 知识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解析:三层结构模型认为生物膜结构是:蛋白质—脂质—蛋白质;认为蛋白质是均匀的、固定的。 答案:D 课标点击 知识导学 典例精析 栏目链接 题型2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例2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生物膜是(  ) ①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骨架 ②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 ③静止的 ④流动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