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课件: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共19张ppt).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在教学进行过程中,逐步完善科学探索历程图。引导学生领会科学研究之间的继承关系。并请学生根据此图,自行讨论、总结、发表他们的研究成果——即概述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从而突破教学重点。 * 最后,由教师充当记者。以科学家答记者问的形式,请学生谈谈生物膜模型建构过程中的体会和启示,实现情感及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需要3分钟 * 形成性练习主要用以检测学生对流动镶嵌模型各部分的理解,以及对生物膜流动性的理解和运用,适于全体学生完成。 需要2分钟 * 广州市南海中学 谢虎成 第二节 探究生物膜的结构 高一级生物 2015.11.20 任务一 温故思新 1. 物质通过细胞膜时,细胞膜表现出什么特性? 3. 细胞膜由哪些物质组成? 2. 细胞膜为什么具有这种特性?从哪里找原因? 结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任务二 探索生物膜成分 间接证据 推理、想象 推论、假说 技术创新推动了科学发展 推理和想象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 验证、完善 理论 任务二 探索生物膜成分 任务三 探索脂质分子的排布 两人合作依次在“尝试区域”画出两层磷脂分子是如何排列构成细胞膜的?(草图,可能多种假设,说出你的理由) 磷脂分子的结构 尾部:脂肪酸 头部:磷 酸 亲水 疏水 磷酸和水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 脂肪酸与水之间很少作用力,脂肪酸与脂肪酸分子之间有作用力。 细胞膜的内外环境 任务三 探索脂质分子的排布 资料三P66:1959年,罗伯特森(J.D.Robertson) (1)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明治” (2)蛋白质对称分布 (3)静态(单位膜) 实验现象: 蛋白质 蛋白质 脂质 要点: 资料四 蛋白质分子类型 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侧链基团,有的疏水,有的亲水。若蛋白质外围都是亲水基因,疏水基因藏于内部,则该蛋白质亲水;若蛋白质外围都是疏水基因,亲水基因藏于内部,则该蛋白质疏水;有的蛋白质部分亲水,部分疏水。 任务四 探索蛋白质分子位置A 请在原图上加上蛋白质,同桌尝试并讨论:做好记录、准备交流 1、蛋白质在细胞膜的位置可能有几种情况? 2、你安排蛋白质的位置时是怎么考虑的? 变形虫取食 37℃下40min后出现了 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资料五:1970年,人鼠细胞融实验(体细胞杂交) 实验过程: 如何解释?? 实验结论: 任务六:糖类是怎么分布的? 课本P68 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9世纪末,欧文顿,膜通透性实验 膜由脂质组成 20世纪初,细胞膜成分的化学分析 膜:脂质和蛋白质 1925年,膜展层实验 脂质分子双层形式存在 1959年,罗伯特森,电镜观察 “三明治”单位膜模型 1966年,冷冻断实验 蛋白质镶嵌于脂质 1970年,人鼠细胞融合实验 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模型 流动镶嵌型 讨论与交流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否完美无缺?谈谈你的看法。 1.人类认识生物膜的过程,你有哪些感受?受到哪些启示? 同桌讨论,记下提纲,准备发言,同桌补充。 课堂练习 (1)P69,一.4 (2)P69,一.1 (3)P69,一.2 (4)P69,一.3 课外作业 利用周末时间制作生物膜模型(自由组合,两人一组),下周一上交。 需要3分钟 * 从这一阶段开始,教师以资料形式呈现前人实验,并由学生负责分析得出结论。 通过对比两个实验,简介假说方法,同时体会实验技术对于科学发展的作用。 需要5分钟 * 通过呈现膜展层实验及磷脂分子相关资料,开展学生活动,请学生以合作绘图的形式建构磷脂双分子层。 需要10分钟 * 通过呈现膜展层实验及磷脂分子相关资料,开展学生活动,请学生以合作绘图的形式建构磷脂双分子层。 需要10分钟 * 通过呈现膜展层实验及磷脂分子相关资料,开展学生活动,请学生以合作绘图的形式建构磷脂双分子层。 需要10分钟 * 通过呈现膜展层实验及磷脂分子相关资料,开展学生活动,请学生以合作绘图的形式建构磷脂双分子层。 需要10分钟 * 在呈现罗伯特森的静态生物膜模型后,请学生通过功能实例,尝试质疑其模型,领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突破教学难点;并结合新技术的研究成果,与学生共同修改蛋白质在磷脂双分子层中的排列方式。 * 在呈现罗伯特森的静态生物膜模型后,请学生通过功能实例,尝试质疑其模型,领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突破教学难点;并结合新技术的研究成果,与学生共同修改蛋白质在磷脂双分子层中的排列方式。 * * 1970年,科学家用绿色荧光染料标记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用红色荧光染料标片记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然后将两种细胞进行诱导融合,刚开始融合细胞中红色和绿色各分布在两侧,在37度条件下经过40分钟后, 问:出现了什么现象?说明什么呢? * 需要3分钟 * 从这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