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西游记》“ 三借”“ 三打”, 品经典名著“ 三 ” 的奥秘(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docx
读《西游记》“三借”“三打”,品经典名著“三”的奥秘(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本节课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读西游记“三借”“三打”,品经典名著“三”的奥秘》为主题,重点学习《西游记》中“三借芭蕉扇”和“三打白骨精”两个经典故事。教学内容包括:
1.分析“三借芭蕉扇”故事中孙悟空如何巧妙地借用芭蕉扇,以及其背后蕴含的智慧与勇气。
2.解读“三打白骨精”故事中孙悟空如何三次识破白骨精的诡计,展现其敏锐的洞察力和坚定的信念。
3.探讨《西游记》中“三”字所蕴含的象征意义,以及其在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中的作用。
4.指导学生如何运用对比、分析、归纳等方法,深入理解《西游记》中的经典故事,提升文学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文学鉴赏的能力,通过分析《西游记》中的故事情节,提升文学审美素养。
2.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其在阅读中识别、比较和评价经典故事中的角色性格和道德观念。
3.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与传承意识,理解“三”字在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及其对故事的影响。
4.提高学生的信息整合和表达能力,能够概括故事主旨,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已经学习过《西游记》的基本故事梗概和主要人物形象。
-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常识,能够理解经典名著的基本阅读方法。
-学生在之前的课程中接触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阅读策略。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学生对《西游记》充满兴趣,尤其是孙悟空等角色的故事。
-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性格。
-学生偏好互动讨论和小组合作,喜欢通过故事来学习。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三”字在故事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心理和动机时,学生可能会感到困惑。
-学生在归纳总结故事的道德寓意和主题思想时可能存在困难。
-部分学生可能在语言表达和写作方面存在障碍,难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西游记》中“三借”“三打”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孙悟空的智慧和勇气,以及“三”字的象征意义。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
教学手段:
1.多媒体展示:使用PPT展示《西游记》的故事梗概和关键情节,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教学软件:利用教学软件进行互动问答,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检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
3.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拓展阅读,增加对《西游记》的深入了解。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西游记》中“三借”“三打”故事情节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西游记》吗?知道其中的孙悟空是如何三借芭蕉扇和三打白骨精的吗?”
-展示《西游记》中“三借芭蕉扇”和“三打白骨精”的插图或动画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故事情节的精彩。
-简短介绍《西游记》的基本背景,以及“三借”“三打”故事在整部作品中的重要性,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2.《西游记》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西游记》的基本故事梗概,掌握“三借”“三打”故事的主要情节。
过程:
-讲解《西游记》的作者、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
-详细介绍“三借芭蕉扇”和“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情节,使用板书或PPT展示故事发展脉络。
-通过讲述孙悟空的智慧和勇气,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道德寓意和深层含义。
3.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西游记》中“三借”“三打”故事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三借芭蕉扇”和“三打白骨精”中的关键情节进行深入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情节的背景、发展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孙悟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智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情节对现实生活的启示,以及如何在生活中运用类似的智慧。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入探讨“三借”“三打”故事中的深层含义。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围绕“三借芭蕉扇”或“三打白骨精”中的某个情节进行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情节中的道德观念、人物性格和故事主题。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汇报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西游记》中“三借”“三打”故事的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分享对故事情节的解读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