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1-1 导读一 精读与跳读《西游记》(任务单)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pdf

发布:2025-01-02约4.4千字共6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

七年级上册整本书阅读《西游记》

1.1名著导读(一)学习任务单

———————核心任务:精读与跳读《西游记》———————

1.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不少于400字,阅读方式为精读与跳读相结合。

2.梳理、概括小说故事情节,分析孙悟空的行为表现和命运走向,提炼其个性特点。

3.分析小说“有趣”的特点,体会小说具有的奇幻色彩。

4.评价孙悟空心灵成长的意义,推断小说主题。

《西游记》、学习任务单

暑假期间运用“批注阅读法”,阅读全书,展开批注。

任务一了解《西游记》主要内容与主要人物,培养阅读兴趣。

1.走近吴承恩

吴承恩(约1500—约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先世江苏涟水,生于淮安山阳(今江苏淮安)人,

中国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后败落为小商人的家庭,他自幼敏慧,又好学习,博览群书,

然而屡试不中,中年后才补为贡生,担任长兴县丞,后又担任荆府纪善。晚年归居乡里,贫老以终。

吴承恩一生诗、文、词创作甚多,死后大部分亡佚,有后人辑集的《射阳先生存稿》4卷,包括诗1卷,

散文3卷,卷四末附小诗38首。

2.创作背景

唐僧取经是历史上一件真实的事。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僧人玄奘徒步去天竺(今印度)游学。他

从长安出发,经姑臧(今甘肃武威),出敦煌,再经今新疆和中亚等地,历尽艰难险阻,最后到达了天竺。

他在那里学习数年,并在一次大型佛教经学辩论会任主讲,受到了广泛赞誉。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回

到长安,带回佛经657部,轰动一时。后来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

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玄奘在路上所见各国的风土人情、语言文化及地理交通,没有什么故事。及至他的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

子慧立、彦悰撰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彩,从此,唐僧取经

的故事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

剧有吴昌龄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天大圣》等,这些都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

基础。吴承恩也正是在这些民间传说和话本、戏曲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再创造,完成了这部伟大的文学

巨著。

3.主要内容与结构

《西游记》一共100回。第一部分(第一回到第七回)介绍孙悟空的身世和大闹天宫的故事;第二部

分(第八回到第十二回)介绍唐僧,交代西天取经的由来。包括“唐僧出世”“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

征斩龙”“唐王入冥”等几个小故事,起着过渡和衔接作用。第三部分(第十三回到一百回)“西天取经”,

其中包含“九九八十一难”,“八十一难”中又由四十一个小故事构成,各个小故事既相对独立又前后呼应,

是全书故事的主体,写悟空等降伏妖魔,历经重重磨难,终于到达西天取回真经。

4.抢答竞赛猜人物

(1)外貌篇

凛凛威颜多雅秀,佛衣可体如裁就。辉光艳艳满乾坤,结彩纷纷凝宇宙。兜罗四面锦沿边,万样稀奇

铺锦绣。()

碓嘴初长三尺零,獠牙嘴出赛银灯。一双圆眼光如电,两耳扇风唿唿声。脑后鬃长排铁箭,浑身皮糙

癞还青。()

一头红焰发蓬松,两只圆睛亮似灯。不黑不青蓝靛脸,如雷如鼓老龙声。项下骷髅悬九个,手持宝杖

甚峥嵘。()

身穿金甲亮堂堂,头戴金冠光映映。手举金箍棒一根,足踏云鞋皆相称。尖嘴龇牙弼马温,心高要做

齐天圣。()

(2)性格篇

性格桀骜不驯、爱憎分明、疾恶如仇、勇敢机智、敢于反抗压迫、充满斗争精神。()

循规蹈矩、埋头苦干、默默无闻、忠诚老实;但有时贤愚不分、好坏不辨、固执。()

性情和善、崇信佛法、严守戒律、目标明确、信念坚定;但有时也贤愚不分、好坏不辨、过于慈悲、

胆小懦弱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