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复习:鸿门宴.pdf
高中语文文言文复习:鸿门宴
知识巩固
>作者及其作品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著名史学家、学家、思想家。
司马迁少时随父研习经史,后到长安任郎中,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读史馆所藏图书和献。太初元年(前
104),与唐都、落下岗等进行历法改革,共订《太初历》。承维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代表作有《报
任安书》《悲士不遇赋》《史记》等。
《史记》是我国笫一一部纪传体通史,开了纪传体通史的先河。《史记》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
书,共130篇,52万余字,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史事。
>主题思想
本写的是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的首次矛盾斗争,是他们以后长达数年斗争的开端。章通过对“鸿门宴”
全过程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自矜功伐而又有妇人之仁的悲剧性格,表现了刘邦善于利用他人性格弱点,善于
团结人、利用人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两人斗争的结局。
>人物特点
1.项羽
1()胸无城府,缺乏政治远见。他听到曹无伤的密报与范增的劝说后,“大怒”,决心消灭刘邦;可是听到项伯说
的“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等话后,乂改变了主意,答应项伯“善遇之”。
2()刚慢自用,优柔臻断。谋士范增献计,项羽先纳计后食言。宴会上范增多次示意杀刘邦,他都置之不理。
3()沽名钓誉,有妇人之仁。樊哙闯帐将他训斥了一番,他不仅不怒,反而称之为壮士,赐酒,赐彘启,赐座。
又如樊哙的话是刘先前说的话的重复与补充,而他在这些虚伪的言辞面前,却觉得刘与樊哙的话是对的,自己
反而有内疚之感,思想上完全解除了警戒,最后更是放弃了“急击”计划。
4()嘉某轻信,轻敌自大。对项伯盲目轻信:在刘逃走后,张良奉璧给他,他随手放在座位上,没有什么反应。
2.刘
(1)机智而狡诈。他入关后即“籍吏民,封府库”“遣将守关”“欲王关中”。而当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时,既
惊呼“为之奈何”,虚心向张良请教,又将•自己的“错误”推到别人头上。
2()知人善任,善纳忠言。他以张良为佐,在宴会上完全听从其建议。
3()能屈能伸,有勇有谋。为化解危机,明知可能有去无回,但也从容赴宴。宴会上,居于下座,自轻自贬。
4()遇事冷静,当机立断。得知项羽要攻打自己时,他当机立断,接受张良建议,拉拢项伯。宴会上得知是曹无
伤告密后,他不动声色,可回到军营后“立诛杀曹无伤”。
3.张良
张良是刘的主要谋士,他为刘做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他认为刘“距关,
班内诸侯”的策略不对,伸并不明确否定,只是问了一句:“谁为大王为计计者?”他认为不可以以武力与湎羽相
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张良处处留心,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这是刘邦
对他绝对信任的关键。可以说张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
4.范增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其为亚父其地位不同寻常。他的才智谋略不逊于张良但他对项羽尤
其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项羽攻打刘邦“急击勿失”: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
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要项羽按既定方案行事。他擅自安排项庄舞剑已经造成欲取项羽而代之的客观影响:他
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
>文言知识
1.通假字
皆为龙虎成五采(“采”同“彩二彩色)
距关,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