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版(2017秋)六年级下册 科学 2.3太阳与太阳能(教学设计).docx
大象版(2017秋)六年级下册科学2.3太阳与太阳能(教学设计)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大象版(2017秋)六年级下册科学》第2章第3节“太阳与太阳能”,主要涉及太阳的基本特性、太阳能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太阳能的利用方法等。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内容与学生在earlier学习的地球与宇宙、能源知识相关联,通过学习太阳的基本特性和太阳能的利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教材中提到的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等实例,能够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太阳能的认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通过探索太阳与太阳能的知识,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提升其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增强其对可再生能源的认识,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的形成。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太阳的基本特性和太阳能在生活中的应用。
2.太阳能的利用方法和实际案例。
难点:
1.太阳能的转换原理和效率。
2.太阳能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和发展前景。
解决办法:
1.利用多媒体资源,如视频和图表,直观展示太阳的特性和太阳能的利用过程,帮助学生形象理解。
2.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模拟,让学生动手操作太阳能电池板,体验太阳能转换过程,加深对转换原理的理解。
3.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太阳能技术的应用,如太阳能灯、太阳能热水器等,让学生了解其工作原理和效率。
4.针对太阳能技术的局限性,引导学生分析现有技术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资源准备
四、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大象版(2017秋)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
2.辅助材料:准备相关图片、图表、太阳能利用案例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3.实验器材:准备太阳能电池板、小灯泡、电阻等实验材料,确保安全使用。
4.教室布置:设置实验操作台,划分小组讨论区,便于学生互动学习和实验操作。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太阳能电池板点亮小灯泡的实验,引发学生对太阳能的好奇心。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earlier学过的关于太阳的知识,如太阳的位置、太阳光的作用等。
2.新课呈现(约30分钟)
讲解新知:详细讲解太阳的基本特性,包括太阳的结构、太阳光线的组成等。
举例说明:通过展示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能电池的图片,说明太阳能的利用方式。
互动探究:分组讨论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每组学生尝试用太阳能电池板点亮小灯泡,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
3.巩固练习(约20分钟)
学生活动: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太阳能应用方案,如太阳能照明系统。
教师指导:在学生设计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太阳能利用的原理和技术要点。
4.拓展延伸(约15分钟)
展示太阳能技术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如太阳能汽车、太阳能发电站等。
引导学生思考太阳能技术的未来发展,讨论如何克服现有技术的局限性。
5.总结反馈(约10分钟)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设计理念和实验成果。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太阳能的重要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收集学生的反馈,了解本节课的学习效果,为后续课程提供改进方向。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太阳的基本特性和太阳能在生活中的应用,理解太阳能电池的工作原理。
2.实践能力:通过实验操作,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太阳能电池板点亮小灯泡的实验,并能够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
3.科学思维: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设计太阳能应用方案,提出问题并尝试寻找解决方案。
4.团队协作:在小组讨论和实验过程中,学生展现出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够有效沟通和协作。
5.知识迁移: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太阳能知识迁移到其他领域,如环保、可持续发展等。
6.创新意识:学生在设计太阳能应用方案时,展现出一定的创新意识,能够提出新颖的想法。
7.态度价值观:学生对太阳能这一可再生能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8.自我反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我反思学习方法和效果,根据反馈调整学习策略。
七、内容逻辑关系
①太阳的基本特性
-重点知识点:太阳的结构、太阳光线的组成
-重点词汇:光球、色球、日冕、紫外线、红外线
②太阳能在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知识点:太阳能热水器的原理、太阳能电池的应用
-重点词汇: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光电效应
③太阳能的利用方法
-重点知识点:太阳能电池板的制作、太阳能转换效率
-重点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