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晋江市平山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docx
平山中学2015年春季高二年级期中考试历史科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共30题,每小题2分,总分60分,请把答案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
1、《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
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
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
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
以明不欺。卒下令。”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商鞅变法用金钱换取百姓的支持B、商鞅变法取信于民,法出必行
C、商鞅变法时资金充足D、商鞅行事谨慎,办事稳妥有效
2、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是()
A、普遍推行县制???B、实行连坐法???C、按军功受爵???D、奖励耕战
3、商鞅变法法令规定:“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其主要目的是()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保持和稳定自耕农经济
C、鼓励劳动者积极生产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4、下列各项属于商鞅变法内容的是()
①“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②废除世卿世禄制③“燔诗书而明法令”
④“为田开阡陌封疆”⑤“令民为什伍”
A、=1\*GB3①=2\*GB3②=4\*GB3④B、=1\*GB3①=3\*GB3③⑤C、=2\*GB3②=3\*GB3③=4\*GB3④⑤D、=1\*GB3①=2\*GB3②=3\*GB3③=4\*GB3④⑤
5、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惠文王继位,“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战国策·秦策一》)说话者代表的阶级(层)立场是()
A、立功将士B、富裕农民C、新兴地主D、没落贵族
6、下表是北宋几个年度的财政收支情况明细,从中得出的信息是()
年代
收入(单位:贯)
支出(单位:贯)
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15085万余
12677万余
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
12625万余
“所出无余”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11613万余
13186万余
A、北宋财政收入不断下降,入不敷出,出现积贫
B、“积贫”“积弱”引发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
C、冗兵、冗官开支浩大,是北宋国库空虚的主要原因
D、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及赔款是北宋财政危机的因素之一
7、王安石变法所触及的主要矛盾是()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B、封建国家和大地主阶级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D、官僚地主和中小地主的矛盾
8、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募役法引起的争议最大,这是因为()
A、严重损害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B、对农民剥削严重
C、方便了不法官员从中牟利D、政府的财政收入并未得到保证
9、司马光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司马光的这句话反映了()
①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地方官强迫百姓向官府借贷的情况②变法过程中一些不法现象成为反对派攻击变法的借口
A、二者都对B、二者都错C、前对后错D、前错后对
10、王安石变法中的“募役法”所发挥的作用,不包括()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保障农民生产时间
C、打击高利贷D、打击官僚贵族特权
11、从王安石变法力图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以华而不实的诗赋辞章取士的旧制,改行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
A、根除了“恩荫”选官的弊端B、否定科举制度
C、选拔人才更注重实用性D、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
12、对右图“兜售赎罪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天主教会搜刮钱财的一种手段
B、是激化天主教会和德意志矛盾导火线
C、可以使教徒赎清自己的罪行
D、16世纪中期,在各方反对声中废止了这一做法
13、15、16世纪德国成为“教皇的奶牛”的重要原因是()
A、德国资本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