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备考古诗鉴赏之唐庚《春日郊外》.docx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5~16题。
春日郊外
唐庚
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
山好更宜余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
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
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在城中人们还不知领略春光的时候,郊外已是榆槐半黄,满原春色。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有着敏锐的感受力。
B.颔联写山上积雪未融,水波如镜,映出了垂杨倒影,视角由远及近,色彩鲜明。
C.颈联变幻句式,强调的是花底莺歌因暖而繁,草际药香因风而发,以日、风为主,以莺、草为宾,写足阳春烟景。
D.“如人语”“作药香”,多种感官结合,显示了自然物的有意含情,为春郊景色增添了诗意。
16.试比较这首诗尾联与陶渊明《饮酒(其五)》末尾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含义有何不同。(6分)
参考答案:
15.(3分)C(应为“以莺、草为主,以日、风为宾”。)
16.(6分)①唐诗尾联中,诗人面对美景疑有佳句,但寻取时却一片茫然,是心有感悟却不知如何表达的无奈与怅然。②陶诗末尾两句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流露出诗人自然、恬淡的心境。(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注释:
春日:春天。
郊外:离城市较远的地方。
唐庚(1071~1121):宋代诗人。字子西,眉州丹棱(今属四川眉山)人,有《眉山唐先生文集》。他和苏轼算得小同乡,也贬斥在惠州多年,身世有点相像,而且很佩服苏轼。可是他们两人讲起创作经验来,一个是欢天喜地,一个是愁眉苦脸。唐庚有句名言:“诗律伤严似寡恩言”,若用朱熹的生动的话来引申,就是:“看文字如酷吏治狱,直是推勘到底,决不恕他,用法深刻,都没人情”。因此,他在当时可能是最简练、最紧凑的诗人,虽然也搬弄故典,还不算厉害,只是炼字炼句常有弄巧成拙的地方。
城中:城内。
未省(xǐng):还没知道。省,这里是“省察、领悟”之意。
春光:春天的景色。
黄:鹅黄色,指榆树、槐树新芽的娇嫩。
宜:适宜,搭配。
积雪:积聚未融的雪。
水生:水涨。
欲:将,将要。
倒垂杨:映出杨柳的倒影。
莺边日暖如人语:这句为倒装句,原序为“日边莺暖语如人”。天气暖和,黄莺骄吟,其声如人亲切交谈。
江头:江边,江岸。
佳句:好的诗句,美妙的句子。
寻访:寻找探访。
茫茫:渺茫;模糊不清。
参考译文:
住在城里,还丝毫没能感受到春光;今天漫步郊外,惊喜地发现,原来榆树槐树早已抽芽,半绿半黄。远处的青山婀娜多姿,我更喜爱它那峰顶还留存着皑皑白雪;池塘的水渐渐上涨,倒映出岸边的垂杨。暖和的日光照着,黄莺儿啼啭,似人在对谈;一阵风从草地吹来,夹杂着芬芳的药香。我怀疑这景中藏有美妙的诗句,刚想为你们拈出,忽然又感到迷濛茫然。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描写初春郊外的景象。
早春二月,乍暖还寒,当城里人还为春寒料峭所困,不知领悟春光的时候,而郊外却早已是榆槐吐嫩,春色满原了。早春,最先透露春消息的不是桃红李白,而是溪边阳坡上榆槐枝头的鹅黄初绽。不仅立意新,又足见诗人敏锐的感察力。“春光”、“榆槐”,高度概括,点明题意,并领起下文。
颔联“山好更宜余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全篇警句,紧承“春光”二字展开形象化描写。上句写远景:远山泛绿,依稀尚见斑斑积雪,色彩鲜明,更衬远山之葱翠。唯“积雪”方显“山好”。下句写近景:春雨淅沥,溪流渐涨,不再枯涩,故生意盎然;两岸垂杨,日渐染绿,倒映水中,摇曳生姿,画面生动。唯“垂杨”方显“水生”。此句与东坡“溪柳自摇沙水清”可谓异曲同工。“生”、“欲”二字下得巧妙,前者摹写风生水起的情状,后者传递垂杨日渐苍翠之态势。突显了早春的生气勃勃,透露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颈联“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则又变换句式,调整描写角度,从听觉和味觉方面来写春郊之景象。本来这两句按正常语序应是“日暖莺声如人语,风来草际送药香”,这样写,也是好句。但诗人却别开生面,以莺、草为主,以日、风为宾,以倒装之句式来突出花底莺声因日暖而悦耳动听,草际药香因清风而浓郁远播,让人自然联想到阳春三月,莺飞草长,丽日融和,百花争艳的无限春光。如此另辟蹊径,方不落俗套。“如人语”、“作药香”用拟人手法,以情笔写景,读来亲切,达到了情景交融、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颔、颈二联,对仗极其工稳,遣词极为精当,足见诗人功力之深厚,推敲锤炼之严谨。
尾联“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春光满眼,稍纵即逝;欲寻佳句,顿觉茫茫。其立意,与诗人另一名篇《醉眠》结句“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颇为相似。只不过后者宁静平淡,而本诗则在极尽春光烂漫之后,笔锋陡然一转,用一“疑”字引出:此中似有佳句,正欲纵笔撷取时,却又如雪泥鸿爪,难觅其踪了,空留下一片茫然,徒增惆怅。而这一怅然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