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化干预模式在冠心病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精品论文 参考文献
系统化干预模式在冠心病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牡丹江心血管病医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00)
【摘要】:目的:探讨系统化干预模式在冠心病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将在2013年4月-2014年8月期间入诊我院的6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简单随机分为2组,30例为一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实施系统化护理进行干预。 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住院时间以及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lt;0.05)。 结论:针对冠心病患者,系统化护理干预模式的效果显著,有效的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且患者的满意高。
【关键词】:系统化干预模式;冠心病;临床护理;应用效果
冠心病是一种由冠状动脉器质性狭窄或阻塞引起的心肌缺血缺氧或心肌坏死的心脏病,亦称缺血性心脏病。该疾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给患者的心理以及家庭负担都带来严重的压力,故患者容易出现一系列负面情绪,从而影响治疗效果。本文针对系统化干预模式在冠心病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作了以下研究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线资料
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冠心病患者(均在2013年4月-2014年8月期间入诊我院)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2组,每组各有患者30例。
观察组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为(54.33plusmn;23.13)岁;平均病程为(4.12plusmn;0.64)年。
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为(54.12plusmn;23.44)岁;平均病程为(4.33plusmn;0.57)年。
观察组与对照组2组患者对比其性别比例、平均年龄、平均病程各项基线资料均差异不明显(Pgt;0.05),能够进行一个科学的研究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该组患者采取常规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包括用药指导、饮食指导、生活指导以及病情监测等常规性护理。
观察组:该组则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增加实施系统化护理干预,其内容包
括:
病情评估:在患者入院检查后对其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并进行记录,并通过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合理的护理措施。
心理护理:在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需以亲切的态度接待患者,从而消除患者对医院的恐惧感,耐心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并适当的给予患者关怀,与患者之间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从而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并向患者介绍主治医生的权威性以及本院的医疗设施,增加患者的治疗信心,从而使患者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健康宣传:通过讲座、发放宣传手册、多媒体以及个人讲解的方式,向患者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及治疗过程和治疗结果,并介绍本院治疗成功的案例,从而提高患者对该疾病的认知以及消除患者内心的疑虑以及恐慌感,并指导患者需保持良好的形态接受治疗。
运动指导:护理人员可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制定合理的运动方案,注意适量,不可过激,并在患者出院时告知家属需进行督导患者进行适量运动,可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和恢复能力。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者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住院时间以及满意度。
1.4 统计学处理
两组冠心病患者研究的数据均使用SPSS19.0软件进行处理,用卡方检验其满意度,用“%”表示;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住院时间则采用均数plusmn;标准差(#61536;#61539;plusmn;S)表示,用t检验。以P<0.05代表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各项观察指标存在显性差异。
2 结果
两组患者在经过分别护理后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住院时间分别为(23.46plusmn;4.32)分、(21.12plusmn;3.36)分、(14.12plusmn;3.36)天,且该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6.67%,对照组患者的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住院时间分别为(35.64plusmn;5.12)分、(29.45plusmn;4.27)分、(21.12plusmn;3.36)天,而该组患者的满意度为80.00%,两组患者的数据对比明显可见,观察组的护理效果较对照组显著(P<0.05)。
3 讨论
冠心病是心内科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且常发于中老年人群中,该疾病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而动脉硬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冠状动脉狭窄会逐渐加重,限制流入心肌的血流,心脏得不到足够的氧气供给,就会发生胸部不适,即心绞痛,严重时将导致死亡[1]。
在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