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 (说课稿)-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统编版.docx
6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说课稿)-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统编版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6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
2.教学年级和班级:三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
4.教学时数:1课时
本节课选自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统编版教材,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学校的美好环境,培养他们热爱学校、关心集体的情感,提高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注重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学校的美好,激发他们为学校更美好而努力的动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以及法治意识。通过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学生将提高观察分析能力,学会从身边小事做起,为创建美好学校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激发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法治意识方面,学生将理解遵守校规校纪的重要性,学会在集体中依法办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核心素养的培养将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为未来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培养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为学校做贡献的主人翁意识。
难点:引导学生将美好学校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可行的行动。
解决办法:
1.通过故事分享、图片展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学校环境的美,激发他们对学校的热爱之情,从而顺利导入重点内容。
2.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能为学校做的具体事情,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引导和鼓励,帮助学生将抽象概念具体化。
3.结合教材中的案例,讲解遵守校规校纪的重要性和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重点,并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实践难点内容。
4.在课后布置实践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或学校中至少做一件有助于学校更美好的事情,并将过程记录下来,以此巩固所学内容,突破难点。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教师首先讲解课程内容,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学校美好环境的认识和个人想法。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不同角色,如学生、老师、清洁工等,思考并表达如何共同维护学校环境。
3.使用案例研究,通过展示校园环境改善前后的对比图片,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
4.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播放校园环境相关的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5.采用项目导向学习,鼓励学生提出改善学校环境的建议,并制定可行性计划。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学校美好环境建设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心目中的美好学校是什么样的?它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学校环境改善前后的对比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学校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
-简短介绍学校环境建设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学校环境建设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学校环境建设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学校环境建设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如绿化、卫生、秩序等。
-详细介绍学校环境建设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实例或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校环境建设在实际应用或作用。
3.学校环境建设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学校环境建设的特性和重要性。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学校环境建设案例进行分析,如校园绿化、垃圾分类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学校环境建设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学校环境建设解决实际问题。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学校环境建设的未来发展或改进方向,并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与学校环境建设相关的主题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学校环境建设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学校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学校环境建设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强调学校环境建设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学校环境建设。
-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