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部疾病.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部疾病4包头医学院JOURNALOFBAOTOUMEDICALCOLLEGE2004年第2O卷第1期V0I.2ONO.12004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部疾病王永福(内蒙古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内蒙古包头014010)中图分类号R37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l0o6—740X(2004)0i~0004—041997年,TombC1]等人在世界上首次完成了第一个幽门螺杆菌基因组的全序列测定分析工作.幽门螺杆菌为一环状DNA,基因组全长为1.7×10.bp,G+C的平均含量为39,包含有1590个编码蛋白的开放阅读框架(ORF),编码区占全基因组的90%以上,其中,近1/3被认为是幽门螺杆菌的特有基因,不同菌株各自所特有的基因为6~7.目前对幽门螺杆菌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从分子生物学水平对其与胃癌和胃炎等疾病的关系作进一步的研究.1幽门螺杆菌致病机理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不同严重程度的多种组织病理学改变相关,包括慢性活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及胃粘膜相关淋巴样组织(MALT)淋巴瘤等.移行能力是幽门螺杆菌定植的首要条件之一,而幽门螺杆菌在粘性环境中也确实表现出很强的移行能力.鞭毛在幽门螺杆菌的移行中起主要作用,并存在于所有幽门螺杆菌菌株中.所以,鞭毛也是幽门螺杆菌定植及感染持续存在的首要条件之一.粘附作用是幽门螺杆菌定植,刺激诸如IL一8等细胞因子分泌,从而诱导炎症反应等致病作用所必需的.所有幽门螺杆菌均产生大量的尿素酶,其产量占整个细菌蛋白的6,尿素酶将尿素分解为氨和二氧化碳,产生中和酸的氨云,从而保护细菌抵御胃酸的破坏.尿素酶可诱导胃上皮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表达分泌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一6(IL一6),肿瘤坏死因子一Q(TNF—Q)等,但幽门螺杆菌的尿素酶也呈现于细胞表面[2].iceA是幽门螺杆菌与胃上皮细胞接触后诱导表达的基因,包括iceA1,iceA2两个等位基因,分别存在于不同的幽门螺杆菌菌株中,其中iceA1被认为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发生密切相关,而具有iceA2的幽门螺杆菌菌株与慢性胃炎的发生相关,因此被认为是收稿日期:zoo3—1z-02作者简介:王永福(1968--).男,硕士,副主任医师.幽门螺杆菌中的又一致病因子.约有50%的幽门螺杆菌可产生一种有活性的致空泡细胞毒素],即VacA毒株.VacA基因的表达产物为能使上皮细胞产生空泡变性的毒素蛋白,VacA为一分泌型蛋白毒素,与被感染胃上皮细胞的腐蚀有关,其引起靶细胞的空泡变性是通过干预细胞内膜的融合实现的.这种毒素可引起小鼠胃上皮损伤],其可被低pH激活,然后变为对酸和胃蛋白酶有抵抗[5].所有的菌株均有编码这种毒素的VacA基因,但其结构不同,尤其在中区可分为ml和m2型,在编码信号序列区可分为sla,slb和s2[,然后构成嵌合体.以sl/mI型毒素活性最强,S1/m2型活性较弱或测不到活性,s2/m2型无毒素活性,并认为VacA基因序列差异可能与一些VacA毒索生物学活性的缺乏有关.美国一项研究表明,90以上的十二指肠溃疡病人均有VacAsl型菌株,感染VacAsla的菌株较感染VacASlb的菌株更易有溃疡病L7J.Gamer的研究发现,VacA毒素能粘附到靶细胞,并被靶细胞内化,在细胞内表达而产生空泡作用.两型毒素(ml,m2)与细胞的粘附区是不同的,而由于两型蛋白的主要区别在序列的中l司区,可见中间区是粘附的主要因素;同时也说明,VacA毒素型别不同的幽门螺杆菌对细胞产生的毒素活性主要依赖与不同细胞受体的粘附.最近的研究发现,VacA作用于细胞膜上的Na一K一ATP酶,引起离子间转运而导致细胞的空泡样变性,进而影响细胞壁的泌酸功能,使细胞增殖受抑制.VacA还可影响胃粘膜细胞中生长因子的调节机制,来抑制细胞的修复.与VacA产生相对应出现的是毒素相关基因蛋白(CagA),存在于60~70的幽门螺杆菌分离株中[8].虽不直接表达毒素活性,但被认为与毒素的表达密切相关.有研究认为CagA阳性幽门螺杆菌为毒力菌株,与消化性溃疡,萎缩性胃炎,胃癌发生的关系极为密切[9.XiangE等人根据是否表达VacA和Ca—gA,提出将幽门螺杆菌划分为I型(VacA阳性,CagA第1期王永福.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部疾病5阳性)和Ⅱ型(VacA阴性,CagA阴性),并证明I型与较严重的胃十二指肠疾病发生相关.2幽门螺杆菌与胃炎的关系慢性胃炎的病人约95感染幽门螺杆菌,研究者已经发现幽门螺杆菌可引起3种不同类型的慢性胃炎:(1)浅表性胃炎;(2)弥漫性胃窦胃炎;(3)多灶性萎缩性胃炎.现今还不清楚为什么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导致不同的形态学改变.有学者提出,当胃酸分泌高时,细菌的种植及胃炎的发生如DAG一样局限于胃窦;在另一方面,浅表性胃炎和MAG病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