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幽门螺杆菌感染》.ppt

发布:2019-07-24约4.53千字共4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1982年被成功分离发现以来,国内外医学界对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目前,Hp感染作为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最主要病因已被确认,作为胃癌和胃淋巴瘤的重要病因之一也受到医学界的极大关注。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将Hp列为第一类致癌因子(class I carcinogen)。美国CDC将Hp感染性疾病列为新出现的传染病之一。 一、Hp的发现 1892年,意大利解剖学家Bizzozero在医学杂志上首次报道有螺形微生物定居在狗的胃内; 第一次报到人胃内有螺旋体微生物定居是在20世纪初; 1982年4月,澳大利亚佩斯(Perth)医院病理科的Warren教授和年轻的住院医师Marshall成功分离培养了Hp。 Marshall于1984年7月进行了一次吞服该菌的人体自愿者试验,自愿者就是Marshall自己。 图1 幽门螺杆菌的发现者——Marshall和Warren 一、Hp的发现 未鉴定的弯曲杆菌(unidentified curved bacillus); 弯曲菌样微生物(Campylobacter like organism); 幽门弯曲杆菌(Campylobacter pyloidis),归入弯曲菌属; 后来的研究确认其系一独立属别,并更名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elicobacter 由希腊文“helix”和“bacter”两词组成,helix是螺旋形的意思,而bacter是杆状的意思,该菌主要引起胃幽门(pylori)的病变,故称“幽门螺杆菌”。 二、微生物学 革兰阴性弯曲杆菌,常为弯曲、S形或弧形,在不利的条件下,亦可转变成球形。其一端有4~6根鞭毛。 Hp属微需氧菌,生长缓慢,培养时间为3~5天,菌落直径1~2mm。 Hp产生大量尿素酶,能迅速分解尿素,这是Hp的一个重要特性。 鉴定Hp的最主要生化反应是尿素酶、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阳性。 Hp定居于胃粘膜上。 二、微生物学 图3 幽门螺杆菌 二、微生物学 图4 电镜下螺杆状幽门螺杆菌 (Fan XG et al.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1998; 13:1096-1098.) 二、微生物学 图5 电镜下球形幽门螺杆菌 (Fan XG et al.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1998; 13:1096-1098.) 二、微生物学 1、尿素酶 2、空泡细胞毒素(VacA) 3、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 (CagA) 4、趋化因子 5、脂多糖 6、过氧化氢酶 7、磷脂酶和蛋白酶 8、热休克蛋白 9、鞭毛 三、流行病学 Hp的传播途径有: ★粪—口途径 ★口—口途径 ★密切生活接触 ★动物源性 Hp感染有家庭聚集现象。 Hp感染的高低与人群的社会经济状况密切相关。 Hp感染有职业危险性。 胃镜消毒不严,可以造成病人之间Hp感染的传播。 三、流行病学 对湖南6家大中型医院工作人员血清Hp抗体检查表明,医院人员Hp感染率明显高于非医院人员,其中尤以消化科和口腔科医生最高。 四、临床表现 大多数Hp感染者为无症状携带状态。 Hp感染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最主要病因。其根据有四点: 四、临床表现 Hp感染相关胃肠疾病: ★ 慢性浅表性胃炎 ★ 消化性溃疡 ★ 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有不同意见 ★ 胃癌:在胃癌发生的始发阶段起了重要作用 ★ 胃淋巴瘤:作为胃粘膜相关性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病因已 得到确立 图6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疾病 五、诊断 1、侵入性检查 ⑴ 快速尿素酶试验 原理——Hp产生极强活性尿素酶,可水解尿素而生成氨和二氧化碳,氨引起pH值升高,从而使pH指示剂改变颜色。 方法——将活检胃粘膜组织置于含尿素试剂中,如有Hp,试剂很快由浅橙色转变为红色,为阳性反应;如不变色,为阴性反应,说明无Hp感染。 评价——简便、快速、准确,敏感性为80%~95%,特异性为95%~100%,是临床常用方法之一。 五、诊断 ⑵组织学检查 方法——将活检胃组织固定,染色,于显微镜下寻找Hp。 评价——准确程度较高,能进行胃粘膜病变的病理诊断。 五、诊断 ⑶细菌培养 方法——活检胃组织置于生理盐水或20%葡萄糖水中,尽快送实验室培养。 评价——除可诊断Hp感染外,其主要价值是能行药敏试验,指导治疗;并能收集菌种,用于科研。 五、诊断 图7 培养平皿上幽门螺杆菌菌落 五、诊断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