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肺与大肠相表里_理论源流及现代研究进展_朱星.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 38 卷 第 1 期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No. 1 Vol. 38 2016 年 1 月 Journal of Guiyang college of TCM January 2016 ·97·
“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源流及现代研究进展
朱 星,胡小霞
( 贵阳中医学院,贵州贵阳 550002)
关键词: 肺与大肠相表里; 生理; 病理
Doi: 10. 16588 / j. cnki. issn1002 - 1108. 2016. 01. 029
中图分类号: R2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 - 1108( 2016) 01 - 0097 - 04
临床上部分咳嗽、哮喘患者经过治疗后,症状很快得到缓解,亦有患者难以起效,若在治疗时辅
[1] 。为何治疗咳嗽、哮喘时 以通便,却能增进疗效 辅以通便会增进疗效? 祖国医学早已有言“肺与大肠相表里”,现代学者对其理论内涵与临床运用探讨已做过多方面研究,成果颇丰,但缺乏系统性,故笔者将从“肺与大肠相表里”之理论渊源、生
理、病理、治疗等方面进行综合论述,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提供系统认识思路。
1 理论渊源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发展时期,中医古籍群经之首《黄帝内经》成于此时期,“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思想即源于本书。《灵枢 ·九针论》曰: “手阳明太阴为表里”,明代马莳《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注言: “表里者,内外也……手阳明者,大肠经也。手太阴者,肺也”。《灵枢 ·本
藏》“肺合大肠,大肠者,皮其应……肺应皮,皮厚
者,大肠厚,皮薄者,大肠薄”。“肺与大肠相表里”以《黄帝内经》之“脏腑相合”为源,经过秦汉、晋
隋唐时期、宋金元时期及明清等各个时期医家不
[2] 。而“肺与大肠相表 断运用与发挥,历经千年 里”文字记载首次出现在《华佗神方》记载华佗治
[2] 。书中言“表里相应,二 咳嗽要诀孙思邈注释中 九复生。脓能化毒,不吐肠瘟。军吏李成苦咳,昼
夜不宁,先生诊为肠痈,与以散二剂,令服,即吐脓血二升余,病寻愈”。孙思邈按云: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疾则大肠之力不足,故便不畅,……若大肠过疾,则肺之鼓动力受阻,故气常不舒,或增咳嗽
……先生治咳嗽,而用吐剂,知其化脓毒,侵于腠理耳”孙氏分析此病案,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病则影响大肠传导之力,大肠传导失司,亦影响肺
宣发肃降功能。
生理基础
2. 1 经脉相互络属
《灵枢·经脉》云: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下入缺盆,络肺,下膈,
属大肠”。《灵枢·经脉》篇详细讲述了肺、大肠两经经脉的循行与相互络属路线,如肺经经脉起于上腹部正中,首先下行与大肠相联络,后绕回,围绕胃上口,上行过膈入肺……其支脉从腕后直走食指拇指侧的尖端与手阳明经脉相合; 手阳明大肠经脉,起于食指尖端……在锁骨凹陷处分两支,一支下行入胸部与肺相联络然后再下入大肠本经,另一支上行颈部……,由此可见肺与大肠在经
[3]
脉循行路线上有密切的络属。刘兵 等在对古籍文献整理分析,初步认为“肺—肺经”系统与“大
肠—大肠经”系统之间存在可以促进两者表里关
作者简介: 朱星( 1975 - ) ,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 中医医史文献。
·98·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第 38 卷
系发生及密切相合的中介结构,主要包括组织部位中介( 喉咙、缺盆、肘骨、鼻、魄门、皮肤) 、腧穴中介( 络穴) 、脏腑经络中介( 胃与足阳明胃经、肝与足厥阴肝经) ,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提供了文献
依据。中医经络理论在人体解剖上的组织结构为何,仍处在探索当中,但是古往今来经络理论大量临床实践运用的显著疗效足以应验其理论价值。
2. 2 功能相互协调
清·黄元御《素灵微蕴》云: “肺与大肠表里同气,肺气化精,滋灌大肠,则肠滑便易”; 《医精经义》云: “大肠所以能传导者,以其为肺之腑。肺气下达,故能传导。”从生理角度讲述了肺与大肠表里关系,肺主气,司呼吸,肺为华盖,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吐故纳新,大肠主津,司传导,推陈出新,肺宣发肃降功能正常,则可布散津液,濡润大肠,大肠腑气畅通亦有赖于肺之气机升降之职运转。
[4]
闵寅 等将古代临床文献中有关肺与大肠相表里相关规律进行了总结,认为肺与大肠在生理
[5]
和病理信息的表达上存在共振现象。张芸 从信
号通路的传导、微生物菌群的协调变化、相同的黏膜免疫机制、特殊分子的表达呈正相关性及胚胎
早期的同源性等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现代研
[6]
究进展做了详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