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鱼虾类的摄食鱼消化吸收.pptx

发布:2024-04-14约9.04千字共4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西南大学

第三章鱼、虾类的摄食与消化吸收绪论主讲教师:林仕梅

第三章鱼、虾类的摄食与消化吸收第一节鱼、虾类的摄食第二节鱼类的消化系统及消化酶第三节甲壳动物的消化系统及消化酶第四节鱼、虾类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第五节消化率

第一节鱼、虾类的摄食几个概念(1)饱食量在适宜条件下,使空腹的鱼(虾)群一次吃饱,其摄食量称为饱食量。饱食条件下对应的投喂方式称为饱食投喂。(2)日摄食率/投喂率单位时间(通常指一昼夜)单位体重鱼体的摄食量称为摄食率,通常以百分数表示。日摄食率=日摄食量/体重×100%尊重生物规律,科学管理

第一节鱼、虾类的摄食(3)再摄食量在胃没完全排空之前的摄食量叫再摄食量。(4)投喂频率单位时间(通常指一昼夜)内鱼体摄食饲料的次数。(5)限定投喂根据实际需要(如确定营养素的需求),对鱼(虾)群设置固定的投喂率,使鱼虾达到接近饱食投喂时状态,这种投喂方式称为限定投喂。

第一节鱼、虾类的摄食一、影响摄食的内部因素(1)鱼虾种类和个体大小胃容积的大小:直接影响鱼虾摄食量,与鱼虾种类和个体大小有关。同一品种的饱食量随着体重的增加呈指数函数增加;而日摄食率则呈指数函数减少(图1)。即个体增加,饱食量上升,但日摄食率下降。(2)空腹状态鱼虾的摄食量与其空腹状态有关;饥饿时间与再摄食量密切相关;大部分鱼类胃排空前便开始摄食。图1虹鳟体重与饱食量及摄食率的关系

第一节鱼、虾类的摄食罗非鱼的胃肠排空时间摄食后:1h,胃充满食物;3h,胃及前肠充满食物;8h,空胃及肠道充满食糜;24h,肠道中有少量食糜;36h,肠道中几乎无食糜。

第一节鱼、虾类的摄食(3)摄食日周期变化对虾、大黄鱼:黄昏、黎明摄食旺盛大菱鲆:黎明至14:00金鱼、鲫鱼:整天摄食(4)生活习性(集群性)大部分鱼类:群体摄食比单独摄食量大(群体效应)少数凶猛鱼类:单独摄食量更大。(5)实验饲料的习惯程度:摄食训练(6)对环境的适应程度:暂养的作用(7)健康状况、生理因素(繁殖、洄游等)

第一节鱼、虾类的摄食二、影响摄食的外部因素(1)环境因素温度:鱼虾为变温动物,摄食活动受水温影响特别大。在适温范围内,水温越高,摄食量越大。水温过高或过低都会降低摄食量。溶氧:低溶氧使鱼虾食欲下降;过高溶氧也会导致摄食量降低。水质因子: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以及富营养化程度等光照:光质和光周期。一般地说,自然光周期较合适。应激因子:病原生物、pH、盐度、养殖管理干扰、运输、天气突变等。保护环境,绿色发展

第一节鱼、虾类的摄食(2)饲料因素饲料的化学组成:原料的特性;适口性:诱食剂(复合诱食剂)饲料的物理性状:硬度、密度、颗粒大小、颜色等饲料颗粒:颗粒大小、均匀性加工工艺:与水产动物种类或生长阶段有关硬颗粒饲料:沉性颗粒饲料、膨化颗粒饲料、浮性膨化颗粒饲料粉料:鳗鲡,甲鱼

第二节鱼类的消化系统及消化酶一、消化系统鱼类的消化系统由口腔、食道、胃(亦有无胃者)、中肠、后肠、肛门以及附属腺构成。1.口腔:摄食器官,内生味蕾、齿、舌等辅助构造,具有食物选择、破损、吞咽等功能。鱼类鳃耙的有无及形态与食性有关。鱼类的食道短而宽,是由横纹肌到平滑肌的转变区。2.胃:暂存食物,分泌功能,消化功能;胃的粘膜上皮包括泌酸细胞、内分泌细胞和粘液细胞。泌酸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和盐酸;胃体前部称贲门胃,后部称幽门胃。各司其职,团结协作

第二节鱼类的消化系统及消化酶3.肠道中肠有特殊的上皮细胞、吸收细胞和分泌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