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安徽省江淮十校2019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word版.doc

发布:2018-10-04约6.91千字共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江淮十校2019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历 史 一、选择题(本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封建”一词在中国古代意谓“封土建国”“封爵建藩”。项羽封建六国贵族,结果自取灭亡;刘邦封建同姓子弟,引发七国之乱;西晋封建司马氏宗室,导致八王之乱;朱元璋封建二十余子,酿成靖难之役。这反映了 A.封建导致政权衰亡 B.宗室拱卫专制王权 C.血缘政治影响深远 D.封建体制日趋完善 2.下表是有关孔子诞辰的记载,据此可以得出较为合理的推论是 A.《公羊传》成书最早,故说法最可信 B.《史记》记载最详细,故说法最可信 C.海昏侯墓葬文物是地下最新发现,故说法最可信 D.“纸上之材料”应与“地下之新材料”相互印证 3.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 A.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 B.各级官吏均出自富有之家 C.轻视地方的行政管理 D.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 4.据学者对6世纪的农业研究发现,我国粟的收获量至少为播种量的十倍到十几倍,《齐民要术》记载则达到几十倍至上百倍,而同时期的欧洲收获量只有播种量的二、三倍,最多不过六倍。形成如此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当时我国 A.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 B.以精耕细作的模式经营农业 C.曲辕犁的使用提高了耕作效率 D.用焦炭冶铁提高了农具质量 5.在唐朝,“凡遇军国大事,皆由政事堂商议决定,经皇帝同意后颁行。即使皇帝诏敕的诏令,也须经政事堂议决副署方为合法。”材料说明“政事堂”的出现 A.迎合了强化皇权的需要 B.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 C.提升了中书省法定地位 D.反映了相权集中并扩大的趋势 6.右图为唐宋时期政府钱币与实物收入数量统计图。其变化趋势说明 A.政府收入因动乱明显减少B.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逐渐完成 C.该时期商品经济快速发展D.自然经济趋于解体边缘 7.中国古代的朝会制度历史悠久,皇帝上朝与否历来被当做是 皇帝是否勤政的标志,与王朝兴衰治乱关系密切。但多位皇帝不上朝的明朝却延续了276年,寿命仅次于唐朝。这主要得益于 A.政府运行机制日益完善 B.皇权专制空前加强 C.“无为而治”治国模式有效 D.宋明理学迅猛发展 8.“俺娃亲,俺娃蛋,俺娃长大了捏兰炭,捏不回兰炭吃不上饭”。“俺娃蛋,俺娃亲,俺娃长大了走关东,深兰布,佛头青,虾米海菜吃不清(罄)”。这是明清时期流行于山西祁县、太谷一带的婴儿摇篮曲,反映了祁县、太谷一带,民风崇尚 A.鼓励务农,艰辛但温饱 B.鼓励经商,艰辛但富足 C.提倡务农,艰辛且不温饱 D.反对经商,艰辛且不富足 9.厘金制度是19世纪中叶清政府为筹措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军饷而设的一种额外征商的税收制度,对象为华商,最初试行于扬州,后推行全国。厘金的推行 A.增强了土货的竞争力 B.便利了洋货的倾销 C.收回了关税的自主权 D.抵制了西方的侵略 10. 1909年,清政府在各省设立咨议局。议员们通过咨议局“为地方兴利除弊、弹劾官吏、审核政府参政收支等方面,积极参政,提议案,论改革”。这说明 A.责任内阁制在中国初步形成 B.中国开始迈人民主政治的门槛 C.咨议局议员发挥代表民意的作用 D.清政府积极主动迎合民主潮流 11. 1912年《清帝退位诏书》:“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政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该诏书 A.保留了溥仪的“皇帝”尊号和待遇 B.标志着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结 C.任命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总统 D.表明了袁世凯与革命派达成和解 12.李大钊在《青春中华之创造》一文中号召青年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取由来之历史,一举而摧焚之,取从前之文明,一举而沦葬之,变弱者之伦理为强者之人生,变庸人之哲学为天才之宗教,变‘人’之文明为‘我’之文明”。这说明李大钊 A.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明 B.全盘肯定西方资产阶级文明 C.对东西方文明存在偏激认识 D.主张有选择的吸收西方文明 13.右图是1927年5月前后的中国形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北京政府由冯玉祥发动政变而建立 B.武汉政府由广州国民政府北迁而来 C.三政权并存说明国民革命形势向好 D.“宁汉合流”最终实现了国家统一 14.据史料统计,从1938年底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国民党曾在正面战场组织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战役近500次,占整个抗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