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调整完善视频会PPT.pptx

发布:2016-12-18约字共5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调整方案解读国土资源部2016年6月23日主要内容目的任务工作安排基本原则工作背景2013年12月,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关于第二次土地调查主要情况的汇报》中明确要求:依据二次调查成果数据,适时调整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和建设用地规划规模等,切实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可操作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中期评估结果显示,部分区域的规划目标,难以满足“十三五”发展和稳增长等战略的需求,迫切需要对规划目标进行调整完善。工作过程2014年11月:部启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 2014年12月:形成《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调整方案》;2015年5月:《调整方案》送有关部门和各省(区、市)征求意见;2015年12月,《调整方案》送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统计局、林业局等部门会签;2016年2月, 《调整方案》上报国务院审批;2016年6月14日,国务院批准《调整方案》。调整目的 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数据和《纲要》中期评估成果,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相关规划,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合理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继续加强和规范土地利用规划管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主要任务坚守耕地保护红线。合理调整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确保布局总体稳定、质量有提高。严格建设用地总量控制。适当调整建设用地规模,保障“十三五”稳增长发展的合理用地需求。科学保障生态用地需求。有计划有步骤安排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还湿,进一步突出对生态空间的保护和管理。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将城市周边、道路沿线和平原坝区的优质耕地优先划入基本农田;优化区域、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科学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空间,引导人口和产业合理集聚。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进一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强化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和用途管制,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调整原则 (一)总体稳定、局部微调。坚持《纲要》确定的指导原则、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基本不变,继续实施《纲要》确定的土地分区引导原则、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规划实施管理制度。局部调整完善《纲要》,增加耕地保护任务,优化建设用地布局。调整原则 (二)应保尽保、量质并重。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既要守住18亿亩耕地数量,更要保证耕地质量不下降,对二次调查查明增加的耕地,除根据国家统一部署纳入生态退耕规划和根据国家相关规划需要占用的以外,均予以保护;优质耕地除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十三五”重点建设项目难以避让的以外,均应划入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调整原则 (三)节约集约、优化结构。按照坚定不移地推进节约用地的总要求,遏制建设用地过度外延扩张,有效控制建设用地总量;统筹建设用地增量与存量,合理调整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适当增加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保障新型城镇化用地需求。调整原则 (四)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重点做好耕地和基本农田调整、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制定完善政策措施,切实解决影响耕地保护、节约集约用地和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调整原则 (五)加强协调、充分衔接。坚持科学论证、标准统一、民主决策,强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和生产力、交通布局等相关专项规划的协调,做好其对下级规划的控制,完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调整内容 (一)耕地保有量调整 (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调整 (三)建设用地规模调整 (四)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优化(一)耕地保有量调整规划实施情况: 2014年末,全国耕地面积20.26亿亩,高于《纲要》确定的2020年18.05亿亩耕地保有量目标,但各省(区、市)的情况差异明显。 2006-2014年,东部沿海省份耕地减少普遍快于《纲要》安排的进度,中西部省份耕地减少普遍低于《纲要》安排的减少进度。 (一)耕地保有量调整规划实施情况:耕地9年减少超过《纲要》15年安排耕地减少进度超过《纲要》安排的进度耕地减少进度低于《纲要》安排的进度耕地增加天津、辽宁、吉林、上海、江苏、河南、湖北、广西、甘肃北京、河北、浙江、安徽、江西、山东山西、福建、湖南、广东、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内蒙古、黑龙江、西藏、青海、宁夏、新疆调整思路总体要求:实有耕地面积基本稳定、耕地数量质量并重,做到保护优先、应保尽保。除由于国家相关规划确定的生态退耕等因素需要相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