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认识与规律(1)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华文明的优秀遗产。我们对待儒家学说的态度: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一分为二,批判地加以继承。(2)儒学思想对稳定统治秩序、维护国家统一发挥过重大的作用;但是它也曾成为统治者控制人们思想、实行愚民政策、阻碍科学发展的工具,对历史发展产生过消极作用。(3)儒学中的勤政爱民、任人唯贤、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合理的教育方法,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4)我国目前提倡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教育、传承中华文明,都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2、儒学的现代价值儒学的大一统思想、民本意识(以人为本、“仁政”)、道德意识(“礼”、以德治国)、和谐意识(以和为贵)等,对维护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谋求社会的共同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等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 必修III 文化史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各种思想流派纷纷提出治国济世的主张,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时期的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魏晋隋唐时期佛教盛行,道教在民间广为流传,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宋明时期,一种新的儒学体系——理学形成。它在吸收佛教和道教学说的基础上,极大地深化了传统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明清之际,以个性解放为核心,反映社会需要的早期启蒙思潮悄然滋长。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 专题内容概述 线索:古代思想领域由“百家争鸣”到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创立与形成(与其它各家思想形成 “百家争鸣”的局面) 西汉时期:儒家思想的神秘化和正统化(经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取代汉初的黄老之学,成为统治思想) 宋明时期:儒家思想发展到理学阶段(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对儒学的更新,将儒学发展到新的高度) 明清之际:对儒家思想的反思与批判(李贽的“异端”思想和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的思想,开启了近代思想启蒙的先河)从而使儒学重新获得新生。 春秋战国时期 西汉时期 宋明时期 明清之际 课标:中国古代儒学发展演变的历程 考纲要求掌握的小问题: 1、春秋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孔孟荀生活的时代特征、主要思想和历史地位? 道、法、墨的主张,百家争鸣的意义? 2、西汉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和影响? 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3、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主要哲学流派代表及思想主张和宋明理学的影响? 4、明清之际批判思想产生的背景、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明清进步思想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你掌握了吗? 主要思想 人物 时期 仁、礼、为政以德、教育 孟子:仁政;重民;性善;人格修养 荀子:仁义;唯物;性恶; 大一统;天人感应;仁政;三纲五常。 程朱:理;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 陆王:本心即理;致良知。 孔子 孟荀 董仲舒 程朱 陆王 黄顾王 批判专制、经世致用、工商皆本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 春秋 战国 西汉 宋明 明清 之际 历史地位 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思想 人物 时期 创立儒学 吸收法家思想 发展儒学 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 深受佛道影响,发展为理学 孔子 孟荀 董仲舒 程朱 陆王 黄顾王 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影响 春秋 战国 西汉 宋明 明清 之际 冷落 独尊 正统 巩固主流地位成为官方哲学 不是主流 认识 原因 西汉至明清 西汉 春战 历史地位 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时期 冷落 独尊 正统 社会大变革 保守与超越 政治经济发展需要 董仲舒的改造 汉武帝的推动 社会的需要 思想自身的继承与 发展 对民众的影响巨大 儒家思想历史地位的演变及其原因: ①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③为封建统治服务 ④思想文化的传承性 合作探究:1、儒家思想为什么能长期占据主流思想的地位? 2、从儒家思想发展历程和历史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出哪些认识? 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批判继承 革故鼎新 古为今用 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 现实意义 *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