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二上期数学课程纲要.doc

发布:2017-04-27约5.53千字共1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二年级数学上册》课程纲要 学 科 组:二年级数学备课组 课程名称:小学二年级数学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教学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授课时间:60课时左右 授课教师:王景芳 授课对象:二年级 使用时间:2011-2012学年上期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伺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基本理念: ①新认识数学课程的功能 ②正确理解数学的意义与价值 ③改变数学学习的方式 ④改进数学的教学活动 ⑤树立新的数学课程评价观 ⑥关注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 课程目标: 本册教材的总目标: 1. 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运用到的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法 练习法 创设情境法 演示法 实践法等 三、单元目标 长度单位 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能够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角的初步认识 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会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表内乘法(一) 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 认识乘号、因数,会读写乘法算式。 观察物体 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通过以上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表内乘法(二) 经历编制7~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7~9乘法口诀的来源。 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熟7~9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计算。会用乘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通过编制口诀,初步学会运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统计 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