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Ch剩余与市场效率.ppt

发布:2016-03-26约2.82千字共2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4章 剩余与市场效率 * * 4.1 消费者剩余 4.1.1 支付意愿与需求曲线 支付意愿 支付意愿是消费者为了获得某商品而愿意付出的最高的代价。 需求曲线可以表示消费者在不同的消费量下,对多消费(购买)额外一单位商品的支付意愿。 * * 4.1.1 支付意愿与需求曲线 离散商品情形 图4.1(a)中,消费者 对第一单位商品的支付 意愿可以由最左边的第 一个矩形的面积表示, 对第二单位商品的支付 意愿就由左边第二个矩 形面积,以此类推。消 费者从消费Q’单位商品 中得到的总利益可以由 自左向右总共 Q’个矩形 的面积之和来表示。 图4.1a 支付意愿与需求曲线 离散商品下消费者对商品的支付意愿由需求曲线下众多矩形的面积之和来表示. * * 4.1.1 支付意愿与需求曲线 连续商品情形 图4.1(b)中,消费者 从消费 Q’单位商品中得 到的总利益可以由阴影 部分的梯形面积表示。 图4.1b 支付意愿与需求曲线 连续商品下消费者对商品的支付意愿可以由需求曲线下的梯形面积表示。 * * 4.1.2 消费者剩余与需求曲线 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用于衡量消费者为了获得一定数量的商品而愿意付出的代价与实际花费的代价之间的差额。 消费者剩余衡量的是消费者从中得到的净利益。 * * 4.1.2 消费者剩余与需求曲线 离散商品情形 如图4.2(a),为了购买 到 Q’单位的商品,消费者 必须得支付P’ 的单价。这 样,消费者从第一单位商 品中获得的消费者剩余可 以由最左侧第一个矩形的 上半部分表示。以此类推, 消费全部 Q’单位商品所获 得的消费者剩余可由图中 全部深色阴影部分面积的 总和表示。 图4.2 a消费者剩余与需求曲线 离散商品下的消费者剩余由需求曲线与价格之间的众多矩形面积之和表示。 * * 4.1.2 消费者剩余与需求曲线 连续商品情形 如图4.2(b),消费者剩余 可由中深色阴影部分的三角 形面积表示,其中,全部阴 影部分的梯形面积代表消费 者总支付意愿,浅色阴影的 矩形面积代表消费者购买成 本。 图4.2 b消费者剩余与需求曲线 连续商品下的消费者剩余由需求曲线与价格之间的三角形面积表示。 * * 4.1.3 消费者剩余的变化 消费者剩余是评价消费者合意程度的指标 P1价格下,消 费者剩余由三 角形SP1M的 面积表示 P2价格下,消 费者剩余由三 角形SP2N的面 积表示 图4.3 消费者剩余的变化 价格下降使消费者剩余增加,增加的消费者剩余,一部分来自原来消费商品的总价减少,另一部分来自消费更多商品获得的剩余。 * * 4.2 生产者剩余 4.2.1 生产的代价与供给曲线 供给曲线 供给曲线可以理解为生产者在不同的供给量下,再多提供额外一单位商品或劳务所需要付出的代价。 * * 4.2.1 生产的代价与供给曲线 离散商品情形 如图4.4(a)所示,生产 者向市场提供第一单位商 品所付出的代价就可以由 最左边的第一个矩形的面 积表示。以此类推,生产 者提供 单位商品总共付出 的代价就可以由自左向右 总共 个矩形的面积之和来 表示。 图4.4 a生产的代价与供给曲线 离散商品下生产者付出的代价由众多矩形的面积之和来表示。 * * 4.2.1 生产的代价与供给曲线 连续商品情形 如果商品的数量可以无 限,那么生产者向市场 提供 单位商品所花费的 总代价就可以由图4.4 (b)中的阴影部分的 梯形面积表示,这正是 该产量下供给曲线以下 部分的面积。 图4.4 b生产的代价与供给曲线 连续商品下生产者付出的代价由供给曲线下的梯形面积表示。 * * 4.2.2 生产者剩余与供给曲线 生产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是生产者获得的收益与付出的代价之间之差。 生产者剩余衡量的是生产者从生产中得到的净利益。 * * 4.2.2 生产者剩余与供给曲线 离散商品情况 如图4.5(a),生产者 从第一单位商品中获得 的生产者剩余就可以由 图中最左侧第一个阴影 部分的矩形面积来表示。 以此类推,生产者提供 全部 Q’单位商品所获得 的生产者剩余就可以由 图中阴影部分面积的总 和表示。 图4.5 a生产者剩余与供给曲线 离散商品下的生产者剩余由供给曲线与价格之间的矩形面积表示, * * 4.2.2 生产者剩余与供给曲线 连续商品情况 如图4.5(b),生产者 剩余由阴影部分的三角 形面积表示,即代表生 产者总收益的矩形面积 除去代表生产者生产付 出的额外代价的梯形面 积。 连续商品需求下的生产者剩余由供给曲线与价格之间的三角形面积表示。 图4.5b生产者剩余与供给曲线 * * 4.2.3 生产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