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对策和建议.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报告
一、研究背景
在当今社会,由于人口大量流动,父母外出打工,把孩子留在家里,因此形成了一个特殊社会群体——留守儿童。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由于经济、生活条件等方面的原因,绝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不能跟随自己的父母进入城市生活,而被留在农村,与祖辈一起生活或被寄养在亲戚朋友家中,有些甚至是被迫自己照顾自己。根据有关方面的统计,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达2000万人之多,而且这个数字正在逐年增加。, 没有注意到农村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忽略了留守儿童的生存、安全、道德、生理、心理以及法制教育等问题。教育管理理念也还只是停留在应试教育上,受升学率的影响,教师大都偏爱学习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有的老师把成绩不太好的留守儿童看成包袱。这些都会影响留守儿童的学习积极性。
经济水平较低下以及教育制度的限制也导致父母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城乡二元的户籍制度及其派生的其他相关制度是留守儿童出村入城就学难的制度性障碍。由于当前我国的户籍不仅仅是具有人口登记的基本功能,还在户籍上附加了许多权益和福利,如就业、医疗、教育等方面,致使农村儿童在城市中不能享有与城市儿童平等的权利进入同样的公办学校享受同样的义务教育,导致孩子无法随父母外出务工、被迫留守在家乡就学。
更严重的是孩子的入学率偏低。据统计,由于对教育不够重视,一些孩子达到上学年龄却不能适龄入学问题表现十分突出。这些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本应该接受良好的学校教育,在学校的熏陶教育下健康成长,但由于家长教育及监督缺失,使他们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三、研究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目的、意义
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和未来社会的重要力量,如果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得不到很好地解决,那么将会对未来社会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有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有助于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有助于留守儿童掌握自立自护的本领;有助于留守儿童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探索有效推进留守儿童教育方法和手段,有计划地推行行之有效的措施与方法, 并在这个过程中无限接近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真相, 同时自下而上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理论。
(三)分析与综合的研究法: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们不能笼统的来说,因此,我们可以把这个问题分成几个具体的方面来分别研究,再把研究结果进行汇总。
(四)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对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得出关于此问题的结论。从研究方法上来讲这是可行的,并且是必要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通过对某一地区留守儿童的统计分析后所得出的结论就不能推而广知。尤其是在中国,各地区有着不尽相同的文化传统,不同的文化在潜意识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因此在对待留守儿童的问题上肯定存在着差异。因此,单单靠局部的调查统计是不能反映留守儿童问题的诸多情况的,在目前留守儿童呈现规模化时,有必要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对留守儿童数量的统计,为此问题的研究奠定基础。留守儿童研究的内容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留守儿童问题牵扯到个人、家庭、学校、社区与社会。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不能分学科孤立地进行。无论是心理学、教育学还是社会学和人口学,都有各学科的侧重点,而留守儿童问题是复杂而牵扯到方方面面的,因此需要多学科、多角度地对此进行研究。单单靠目前涉及的学科是存在局限性的,还需要从法律、管理等角度对此问题进行探讨。
六、研究结果及对策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同时也是一件系统的工程,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来完成。
(一)明确政府责任, 加强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 统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保护工作。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大, 在未来一段时期还可能逐步增加, 这个相对弱势群体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农村的未来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仅靠教师的责任心、妇联的爱心难以整合社会资源共同参与, 必须依靠政府行政力量组织实施。政府主要职能部门应权责相称, 能够协调相关部门行动一致统筹实施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
(二)设置视频电话,加强情感交流。留守儿童与父母的情感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情感交流有助于儿童养成良好的性格,健康的心理,有助于儿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增强责任和奉献意识,家长要充分认识情感交流的重要性。家长要创造条件与留守儿童相聚。要经常利用网络、电话进行交流。通过电话留守儿童可以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体贴与呵护,愿意与父母进行交流,诉说内心感受。家长通过倾听,及时了解孩子情况,针对孩子出现的不同情况,改进教育方式,采取必要措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三)增加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留守儿童所在的农村一般经济落后,发展缓慢,教育投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