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和对策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专业资料
PAGE
word完美格式
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经济学的思维与应用》期末论文
任课教师:王超
课 时:周三5—6节
学院班级:管理(2)班
姓 名:薛天骄
学 号:P092314768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提纲)
分析留守儿童的现状
笔者所在学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调查
笔者所在学校留守儿童的主要问题
心理不健康,性格内向、孤僻
学习成绩差
行为习惯差,逆反心理严重
因素分析
家庭教育方面的因素
溺爱式教育
粗暴式教育
放任自由式教育
留守儿童无归宿感
学校教育方面因素
教师教学任务重,精力有限
教师心理因素
对教师的考核机制方面的因素
社会方面的因素
社会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
社会环境的影响
应对策略
减少留守儿童数量
正确引导家庭教育
配置教育资源,解决大班教学问题
改革对教师的评价机制,减轻教师的心理负担
结对子、传递爱心
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指导老师: 作者: 准考证号:
摘 要 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业、品德、人格、心理等方面。制度与体制的共同作用、政策实施的乏力、父母思想观念的影响、学校与社会努力的缺位是问题的主要成因。 发展 农村 经济社会事业,推进教育制度创新,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根本对策。
关键词 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一、留守儿童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随着 中国 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而进入人们的视野。城乡发展的现实差距、农民的生存理性以及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让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其子女多数留在农村,于是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留守儿童。所谓留守儿童,是指年龄在16岁以下,其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儿童。据调查,我国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有1.5亿农民工离开农村进入城市,由此形成了近6000万的农村留守儿童。正视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洞察其产生的深刻动因,探寻问题的解决路径,对于实现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留守儿童教育与成长中存在的问题 1.学业方面。留守儿童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理应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接受完整的教育,但由于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留守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经常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根据四川省妇联2005年的调研结果,农村中14周岁的留守儿童在校率仅88%,在初中辍学学生中留守学生所占比例较高,而期末 考试成绩测算显示:留守儿童在学习成绩方面与非留守儿童存在很大差异,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平均优秀率仅为4.8%,而非留守儿童则高达16.7%。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留守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成为流失学生中的新群体。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的差距表明这一年龄段的儿童正处于独立人格逐渐形成阶段,学习的自觉性还没有稳定地形成。因此,父母的关爱、监管以及必要条件的提供是孩子在学习上取得进步的重要前提。 2.品德方面。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远离,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在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示范方面缺乏应有的指导,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许多弊端如:纵容溺爱、重物质满足轻道德教育,又因农村环境的特殊性,留守儿童在道德评价、行为习惯上极易发生消极变化。调查发现,13%的留守儿童平时有说谎的习惯,15%的人有过偷人钱物、破坏公物、抽烟喝酒等不良行为。据统计,历年刑事犯罪中有近20%的青少年为这类孩子。留守儿童正处于树立理想、认识人生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上的帮助,他们极易产生人生观、价值观念上的偏离,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人格方面。在心理学家看来,人格具有下列特征: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社会性。人格形成和发展是在个体成熟和社会化中实现的。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共同影响制约儿童人格的发展。生物因素主要有先天气质、体貌体格、成熟速率等,而社会因素中对儿童人格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家庭因素和同伴因素。家庭是儿童接触最早、接触时间最长的成长环境,在儿童最具可塑性的时候,主要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孩子与父母建立的早期依恋、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结构等都对孩子的人格产生着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根据对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采用的问卷测验进行的研究,发现留守儿童比较偏激、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