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微型计算机原理 第五章 半导体存储器和高速缓冲存储器.ppt

发布:2018-05-27约1.24万字共119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微型计算机原理(第五章) 第五章半导体存储器和高速缓冲存储器 5.1 存储器概述 5.2 随机存储器RAM 5.3 只读存储器ROM 5.4 存储器与CPU的连接 5.5 高速缓冲存储器系统 SRAM 6264的引脚示意图如图5.17所示。 它有8根数据线D7~D0,13根地址线A12~A0,片选信号线低电平有效,掉电保护片选线CS2高电平有效(通常接+5V电源),输出允许信号低电平有效,写允许信号低电平有效。 1.位(并联)扩充 用2片8K×8位的SRAM芯片6264扩充形成8K×16位的芯片组。见图5.18,将这两个芯片(0#和l#)的地址线A12~A0分别对应连在一起,另外,芯片对应的片选信号以及读/写控制信号也都分别连到一起,两个芯片只有数据线各自独立,一片作低8位(D7~D0),另一片作高8位(D15~D8)。也就是说,每个字长(16位)数据的高、低字节分别存储于两个芯片中,一次读/写操作同时访问两个芯片中的同地址单元。 2.字(串联)扩充 用4片8K×8位芯片6264构成32K×8位的存储芯片组,如图5.19所示。 这32K单元的地址范围在4个芯片中的分配如表5.6所示。可以看出,4片存储器内部的地址(A12~A0)都是相同(重复)的,但增加了A14、A13后,它们对外的地址就是连续(不重复)的了,故称地址线A12~A0实现片内寻址,A14、A13实现片间寻址。 4片6264(0#~3#)的地址线A12~A0、数据线D7~D0及读/写信号,都是同名信号连在一起。每个存储器6264有13根地址线,单元数的扩充使得32K×8芯片组较8K×8芯片增加了2根地址线A14、A13(215=32K),它们经“2—4译码器”译码后产生4个片选信号(Y3~Y0),分别对应选中4片6264中的一片。 3.位和字同时(串并联)扩充 当存储器的位数和单元数都需要扩充时,则可以先扩充位数,然后再扩充单元数。 如用若干1K×4位芯片构成8K×8位存储区,则需要该类芯片共16片。其中,每2个芯片(2×4位=8位)一组,构成8个1K×8位芯片组;将这8个芯片组组合成8K×8位存储区。显然,8K存储单元需要13根地址线(213=8K),比原来每片的10根地址线多了3根,如何用这3根地址线来对应选择8个芯片组呢? 下面介绍一个常用的3--8译码器芯片74LS138。该芯片有3个使能输入端(G1、G2A、G2B),当使能信号同时有效时,译码器输出有效。3根选择输入线为C、B、A,它们的8种逻 辑组合,对应使8根输出线(Y7~Y0)中的一个输出为0。74LS138的引脚示意图及功能表如图 5.20所示。 本例中,将CPU的3根地址线(A12~A10)对应接至74LS138的三个输入引脚(C、B、A),而74LS138的8个输出引脚(Y0~Y7)对应接至8个存储芯片组的片选信号端,于是,A12~A10的组合就可输出8种状态,分别选中8个存储芯片组中的一组。这8K存储单元的地址范围在8个芯片组中的分配如表5.7所示。 由以上介绍可以看出,存储器容量的扩充,关键是存储单元地址的分配和片选信号的处理,其基本原则是:地址安排不要重叠,也不要断档,最好是连续的,这样,存储器容量和CPU地址资源的利用率最高,也便于编程。 5. 4. 3 片选译码方式 微机的存储器都是由多片存储器芯片(或芯片组)组成的,CPU在存取数据时就有一个芯片选择的问题,即片选译码方式。通常,产生片选信号的译码方式有全译码、部分译码和线选译码三种。 1. 全译码方式 若CPU的地址线除了低位地址线用于存储器芯片的片内寻址外,剩下的高位地址线全部用于存储器芯片的片间寻址(经译码器产生片选信号),则称为全译码方式。 2. 部分译码方式 若CPU的高位地址线中只有一部分用于存储器芯片的片间寻址,则称为部分译码方式。 在图5.19电路中,若CPU的地址线有20位(A19~A0),采用图中的2-4译码器,只用2条高位地址线A14、A13作为译码输入,仍可产生4个芯片的片选信号,其地址分配如表5.9所示。虽然4片存储器芯片的基本地址分别为00000H~01FFFH、02000H~03FFFH、04000H~05FFFH、06000H~07FFFH,但其余高位地址线的任意组合也可能会重复选中这些存储器芯片,如CPU地址00000H和08000H、10000H等均选中0#芯片的0000H存储单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