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二章第三节《计算机与计算器——顺序程序设计》说课稿 2023—2024学河大音像版(2020)初中信息技术八年级下册.docx

发布:2025-01-22约3.45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二章第三节《计算机与计算器——顺序程序设计》说课稿2023—2024学河大音像版(2020)初中信息技术八年级下册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第二章第三节《计算机与计算器——顺序程序设计》

2.教学年级和班级:初中信息技术八年级下册

3.授课时间:2023—2024学年度

4.教学时数:1课时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计算机与计算器的区别,掌握顺序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编程思维,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本节课内容紧密联系教材,符合教学实际,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知识。

核心素养目标

1.信息意识: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使其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够有效利用计算机与计算器等信息技术工具。

2.计算思维:通过顺序程序设计的实践,锻炼学生的计算思维,使其能够运用算法思想解决问题,培养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3.信息伦理:教育学生在使用信息技术时遵循伦理规范,尊重知识产权,维护网络安全和个人隐私。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计算机与计算器的基本概念和区别:重点讲解计算机和计算器的功能、操作方式及适用场景,例如,计算机可以处理复杂的任务和运行多种应用程序,而计算器主要用于简单的数学运算。

-顺序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详细解释顺序程序设计的定义、特点和作用,如顺序程序设计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执行指令,无分支、循环等结构,适合解决简单问题。

-编程工具的使用方法:指导学生掌握编程软件的基本操作,如使用Scratch或Python等工具进行简单的顺序程序设计,举例编写一个计算圆面积的程序。

2.教学难点

-理解顺序程序设计的逻辑:学生可能难以理解程序执行的顺序性和每一步指令的作用,可以通过编写简单的程序如“九九乘法表”来帮助学生理解每一步的操作和结果。

-程序调试与错误处理:学生在编程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语法错误或逻辑错误,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如何通过调试工具找到错误并修正。例如,编写一个计算器程序时,学生可能会忘记输入换行符,导致输出结果不正确。

-计算思维的培养:学生可能习惯于传统的数学解题方法,难以适应计算思维的模式。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实际问题,如自动售货机的模拟程序,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计算思维,理解程序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配备《初中信息技术八年级下册》教材,以便于跟随课程进度学习。

2.辅助材料:准备顺序程序设计的相关案例代码、视频教程和在线编程平台链接,以辅助学生理解和实践编程知识。

3.实验器材:准备计算机设备,安装编程软件,确保网络连接正常,以便学生能够进行编程实践。

4.教室布置:将教室分为讲解区和实验区,讲解区用于教师授课和学生听讲,实验区供学生分组进行编程实践。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教师展示一个简单的计算器程序,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计算器的工作原理。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机与计算器的区别,以及如何使用计算机进行顺序程序设计。

3.学生回答: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尝试回答问题,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计算机与计算器的区别:讲解计算机和计算器的功能、操作方式及适用场景,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2.顺序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解释顺序程序设计的定义、特点和作用,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讲解。

3.编程工具的使用方法:以Scratch或Python为例,演示编程软件的基本操作,指导学生跟随操作。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编写顺序程序:教师给出一个简单的编程任务,如计算圆面积,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编程。

2.学生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编程作品,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3.课堂讨论:针对编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四、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程序调试与错误处理:教师给出一个含有错误的程序,引导学生找出错误并修正。

2.学生操作:学生分组进行编程实践,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总结交流:学生分享编程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教师总结并进行点评。

五、课堂提问与拓展(5分钟)

1.提问:针对本节课的内容,教师提出相关问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2.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顺序程序设计应用于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布置课后作业。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计算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的实际学情,针对重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同时,通过课堂提问和拓展环节,激发学生的创新意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