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整理.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一章 绪论
1.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是研究心理现象与健康和疾病关系的学科。
▲2.医学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主要包括:
(1)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33
(2)研究心身相互关系及其机制。
(3)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4 ) 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5)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疾病防治。
3.医学模式发展经历的各阶段:神灵主义的医学模式 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整体医学模式
▲4.医学模式:是指医学的主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并影响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方式,使之带有一定倾向性,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局。
5.1977年美国学者恩格尔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6.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1)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各组织器官协调作用的整体。
(2)心身统一的观点。
(3)人与环境统一的观点。
(4) 主动适应和调节的观点。
▲7.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可分为:观察法(最普遍),调查法(了解态度意见和行为,包括晤谈法和问卷法等),心理测量法,个案法,实验法(最为客观的方法)和相关研究法。
主要理论流派
1.奥地利维也纳的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创立的精神分析学说又称心理动力理论是最早的完整的心理理论。
▲2.前意识理论:弗洛伊德以一种“心理地形学”的观点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次。
▲3.潜意识(unconscious)是指个体无法直接感知到的那一部分心理活动,主要内容是不被外部现实,道德,理智所接受的各种本能冲动,需求和欲望,或明显导致精神痛苦的过去事件。
▲4.人格结构理论:精神分析学说认为,人格是由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部分构成。
(1) 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主要是性本能和攻击本能,其中性本能或称为力比多。人格中的本我遵循所谓的‘快乐原则’。
(2 ) 自我在婴儿期有本我产生,是与外界交往的唯一源泉,是人格中最重要的部分。其活动遵循‘现实原则’。
(3 )超我类似于良心道德,大部分属于意识的,其特点是能按照社会法律,规范,伦理,习俗来明辨是非,分清善恶。超我按‘至善原则’行事。
5.性心理发展理论:口欲期(约至1岁),肛欲期(2岁至4岁),性欲期(4岁至6岁),潜伏期(6岁至10岁),生殖期(10岁至20岁)
6.自我防御机制:压抑(最基本的防御机制),反向作用,置换作用,退行,投射,升华,否认机制,曲解,合理化,幻想。
▲7.精神症的心理病理学:精神分析认为潜意识里的精神症冲突是导致精神症性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8.行为:个体内在的和外在的各种形式的运动,也包括主观体验,意识等心理活动和内脏活动。
9.行为学习的理论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反应性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工具性条件反射理论;行为强化分为正性和负性),社会学历理论。
10.美国的心理学家华生是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
心理学基础
1.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和人格(人格倾向化,人格特征,自我意识系统)
2.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是心理过程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部分,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基础,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语言。
▲3.感觉(sensation)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4.感觉包括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觉)和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
▲5.感觉的特征: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和感觉阈限之间呈反比的关系,差别感受性的高低与差别感觉阈限的大小呈反比。
(2)感觉后像。正后像和负后像(颜色互补)
(3)感觉的适应 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是感受性发生变化。嗅觉的适应性最强,痛觉无适应现象。一般强刺激使感受性下降,若刺激使感受性升高。
(4)感觉对比
(5)联觉 如感受到的‘沉重的乐曲’‘甜蜜的笑容’
(6)补偿
▲6.知觉的定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7.知觉的特性:相对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