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变态心理学复习.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变态心理学》复习纲要
考试题型:选择题(单选10道,多选5道) 20分
填空题 16分
名词解释 16分
简答题(5题) 23分
论述题(2题,13+12) 25分
名词解释:
精神交互作用:当我们的注意集中和指向某种感觉时,这种感觉就会变得清晰敏锐起来,而这一敏锐的感觉又会越来越吸引注意进一步固着于它,从而致使该感觉被放大。(森田疗法)
2、药物滥用:(Drug Abuse)是指反复大量地使用与医疗目的无关且具有依赖潜力的药物(或化学物质)。药物滥用即“吸毒”
3、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持久地担心或相信各种躯体症状的优势观念为特征的神经症。1980年,DSM-Ш中,躯体化障碍与转化障碍、疑病障碍、疼痛障碍等归为一类,合称为躯体形式障碍。
4、癔症: 又称歇斯底里,是由明显精神因素、暗示或自我暗示所导致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感觉或运动障碍、意识状态改变,症状无器质性基础。
5、精神活性物质: 能够影响人的情绪、行为、改变意识状态, 并有致依赖作用的一类化学物质, 使用这些物质的目的在于取得或保持某些特殊的心理、生理状态。包括中枢神经抑制剂、中枢神经兴奋剂、致幻剂、挥发性溶剂。
6、应激相关障碍:(描述性定义)指一组主要由心理、社会(环境)因素引起的精神障碍,也称反应性精神障碍。
7、Ⅰ型双相障碍:交替出现抑郁和躁狂症状 。也可能几个躁狂或抑郁期连续出现,其间有一段“正常”时期。
8、心理异常的医学模式:对心理异常作出生物病理解释。认为:遗传、神经生化物质、生物病原体、脑损伤等因素对人心理异常的产生和发展起关键作用。
9、进食障碍: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心因性或其他心理紊乱所致)、过度进食或呕吐、成人的异食癖及心因性厌食。 进食障碍指与心理障碍有关,以进食行为异常为显著特征的一组综合征,主要指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和神经性呕吐。一般不包括拒食、偏食和异嗜癖。
知识要点总结:
1、对人的心理异常的理论模型的理解(4种)
医学模型
认为:遗传、神经生化物质、生物病原体、脑损伤等因素对人心理异常的产生和发展起关键作用
对心理异常原因的解释:(1)遗传因素(基因、皮层结构)
(2)神经生化物质(神经递质) 神经化学的研究表明,人在各
种心理行为异常状态下脑内生化物质有所改变。中枢神经递质
的代谢异常,可能是诱发精神障碍的重要原因。
(3)生物病原体(细菌、病毒)
(4)脑损伤等。
心理学模型
精神分析:弗洛伊德第一次提出人的心理变态并不都是由大脑的生理和解剖结构的损害引起,人的内在心理冲突也同样能造成心理异常。
行为主义:三个理论(1)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巴浦洛夫
(2)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斯金纳
(3)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华生
一切变态行为,都是学习的结果。既然所有的行为(正常的、异常的)都是学
习的结果,那么就可以通过再强化的方法,把异常变为正常。
人本—存在主义:三个基本前提:(1).理解和进入病人的主观世界(现象学方法)。
(2)认可人类潜力和它的独特性。
(3)真实性、自由和责任
病因揭示
人本主义心理学:自我实现的需要(本能)受到阻碍。价值条件主宰(罗杰斯,马斯洛)
存在主义心理学:生活的疏离感,无意义感。萨特:非我的生活就是地狱。罗洛·梅
人际关系理论:人际关系不良。(沙利文)
行为认知:理论前提:
认知理论:理论前提:认知决定情绪。纠正错误观念(对人、对己、对事)重组认知结构,
才能解决情绪问题。
认知疗法(cognitive therapy)最具代表性的是理性情绪疗法。
情绪ABC理论(埃利斯)
情绪不是由诱发性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个体对这
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引起的。
A(Activating events) :诱发事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