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第10课《编辑表格》说课稿.docx
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第10课《编辑表格》说课稿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第10课《编辑表格》说课稿
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小学信息技术三年级上册第10课《编辑表格》,主要内容包括:认识表格、创建表格、输入和编辑表格内容、表格的美化。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表格的基本操作,能够根据需要创建、编辑和美化表格,为以后学习数据处理打下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和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能力。学生将通过实际操作,学会使用表格工具,提高数据组织和分析能力,培养对信息技术工具的熟练运用,以及问题解决和创新设计的意识。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增强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激发学生探索信息技术的兴趣。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方面处于起步阶段,他们对于计算机和软件的操作还较为陌生,但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较为浓厚。在知识层面,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字输入和鼠标操作基础,但对于表格处理的概念和操作还缺乏了解。在能力方面,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在逐步形成,但独立完成复杂任务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在素质方面,学生的自律性、耐心和细致程度存在差异。部分学生可能因为缺乏耐心而容易放弃,而有的学生则能够耐心尝试,逐步克服困难。在行为习惯上,学生对于电子产品有一定的接触,但可能存在长时间使用导致的视力疲劳和不良坐姿等问题。
这些学情特点对课程学习有一定的影响。首先,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通过趣味性和实践性强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教学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帮助学生逐步掌握表格的基本操作。此外,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给予更多指导和帮助。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布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自律性和细致程度,为后续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学生电脑、教师演示电脑、投影仪、音响设备。
2.课程平台:学校信息技术教学平台,用于发布教学资料和作业。
3.信息化资源:电子表格软件(如MicrosoftExcel或GoogleSheets)操作手册、视频教程。
4.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案例、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表格,如日程表、成绩单等,引导学生思考表格的作用。
(2)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表格吗?在哪些场合会用到表格?”
(3)简要介绍表格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知(20分钟)
(1)认识表格
-展示不同类型的表格,如单列表格、多列表格等,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表格的结构。
-讲解表格的基本组成:行、列、单元格,以及表格标题的作用。
-演示如何创建简单的表格,并让学生跟随操作。
(2)创建表格
-教师演示如何使用电子表格软件创建表格,包括插入行、列、调整单元格大小等操作。
-学生跟随教师操作,练习创建表格。
(3)输入和编辑表格内容
-讲解如何输入文本、数字等数据到表格单元格中。
-教师演示如何编辑单元格内容,包括修改、删除、复制粘贴等。
-学生跟随教师操作,练习输入和编辑表格内容。
(4)表格的美化
-介绍表格格式设置,如字体、颜色、边框等。
-教师演示如何设置表格格式,包括字体、颜色、边框等。
-学生跟随教师操作,练习美化表格。
3.巩固练习(10分钟)
(1)分组练习: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个任务,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表格的创建、编辑和美化。
(2)教师巡视指导,对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
(3)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4.课堂小结(5分钟)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表格的基本操作和美化技巧。
(2)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表格操作?如何美化表格?”
(3)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强调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5.作业布置(5分钟)
(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使用电子表格软件创建一个包含个人信息的表格,如个人信息表、成绩表等。
(2)强调作业要求,如表格内容完整、格式规范等。
(3)提醒学生注意作业提交时间和方式。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电子表格软件的高级功能介绍,如数据排序、筛选、公式应用等。
-不同类型的表格应用案例,如预算表、统计表、数据图表等。
-表格在日常生活和学科学习中的应用实例,如科学实验数据记录、数学问题解决等。
2.拓展建议:
-鼓励学生利用电子表格软件进行家庭预算管理,学习如何记录和分类家庭支出。
-引导学生收集班级或学校的统计数据,如学生身高体重、考试成绩等,并使用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