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量子力学 第一章 绪论12.ppt

发布:2019-12-02约3.41千字共38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一、光的波动性典型实验—双狭缝衍射 A是垂直于纸面的屏,屏上有两条相互平行的很窄的狭缝 和 ,两狭缝间距为d,B是与A平行的另一个屏,B与A的距离为 。同一光源发出的光线穿过双狭缝打在屏B上产生衍射图样。以 和 分别表示穿过缝 和 到达 P 的光波振动,则: 其中 为衍射角, 为位相差。 解释: 和 的光程差是 ,因为光程差为一波长时,位相差恰好是 ,所以 和 的位相差为 。 于是P点处的光波振动是: 则光在P点的强度为 ,其中 是穿过一个狭缝到P点的光强。 讨论:a.若P点位置满足关系式 ,n=0,1,2,…时,则 ,即该点光的强度为最大; b.若P点的位置满足关系式 , n=0,1,2,… 时,则 ,即该点的光强为零。 所以能够形成衍射图样,光具有波动性得到有力的证实。 二、普朗克(Planck)公式 (Max Planck 1858-1947),德国人,1900年以前Planck一直在努力探索黑体辐射的规律,他先找到了一个经验公式,后又从理论上推出,这个公式与实验很符合,长波方向与Rayleigh-Jeans公式一致,短波方向与Wien公式相符合。 他的推导于1900年12月17日在柏林德国物理学会会议上公布,其题目为《关于正常光谱的能量分布定理的理论》(在此文中他提出了“能量子”的概念),此文标志着量子理论的诞生,成为经典物理学与现代物理学的分界线。获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 Planck的假设 2. Planck公式的推导 ①空腔壁与辐射的能量交换是不连续的,只能以最小 单位 一份份地进行; ②辐射的每一振动方式相当于一振子,它只能取能量 值 (n=0,1,2,…),且取 的几率与 成比例。 若 间的振子总数为N,则能量取值 的振子个数应为: 而 (可见: ) 则每个振子的平均能量为 计算分母: ,令 , 即: 计算分子: ,令 则有每个振子的平均能量为: 将这个平均能量乘上空腔单位体积内频率 到 间的振子数目(振动方式数) ,得黑体辐射公式: 将此式与热力学导出的普遍公式 能量子 — plank常数 Planck公式: 能量密度 黑体辐射能量分布曲线 3. 讨论: a.当辐射频率高时,即当 时,分母中的1可忽略掉得: Wien公式: b.当辐射频率很低时,使得 时,分母中的指 数可按 展开: 忽略高次项,只取前两项得: — 说明:Planck成功的关键在于提出了能量子 的假设,辐射能量是不连续改变的,从而导致了 不同于经典的单个振子的能量。这里第一次出现了经典物理中没有的常数 ,这些都跳出了经典物理的框架,成为量子物理的开端。Planck导出公式后,曾努力把它纳入经典物理范畴,但未成功。 4.固体比热的解释(用Planck假设解释) 如果把固体中的原子看作是三维谐振子,则原子平均能量为: 因而有: 可见:a.在高温时( ),平均每个原子对热容量的贡献 为3k ,1mol 原子即为3R ; b.在低温时( ), 与实验相符合。 5. 光具有粒子性 Planck理论说明物体以 为能量单位发射或吸收能量,能量不是连续进行的,而是以能量为 的颗粒形式出现,能量小于 的发射或吸收过程是没有的。能量单位 称为能量子,它打开了人们对光的微粒性的认识途径。 三、光电效应的解释 爱因斯坦(1879~1955)Einstein Albert:德裔美国科学家。爱因斯坦在量子论、分子运动论、相对论等物理学的三个不同领域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特别是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和光量子论的提出,推动了物理学理论的革命,他对社会进步事业也有重要贡献。为此获得 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第一个完全肯定光除了波动性之外还具有微粒性的是爱因斯坦(Einstein)。1905年在法国杂志《物理学观点》上他发表了《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启示性的观点》。他认为电磁辐射不仅在被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