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初中信息科技教学实践.docx
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初中信息科技教学实践
摘要:项目化学习能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内化理论,从而真正掌握信息技能。初中信息科技教学涉及理论和实践两大板块,运用项目化学习模式,优化配置和利用教学资源,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为此,以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三节“制作基本动画”为例,探究项目化学习的具体实施方法。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信息科技;初中阶段
项目化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设计和执行项目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项目化学习通常涉及选择、计划、提出项目构思,并在一定时间内通过多种形式解决实际问题。其核心在于以驱动性问题助推学生自主探索,要求学生自由地思考问题解决的方式,而不是接受现成的任务或答案。而信息科技是一门需要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不断创新的学科,因此,在初中阶段推广项目化学习对于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优化项目预设,激发学习兴趣
优化项目预设的关键在于确保项目内容与学生兴趣和实际生活紧密相关,从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当项目内容符合学生兴趣时,学生会更加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完成任务。这种内在的学习动力可以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研究问题,从而提高学习效果[1]。
例如,在苏科版信息科技八年级上册第三节“制作基本动画”教学中,项目的主题是“形状补间动画”,教师在进行项目预设时,首先要联系前后单元,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分析,再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立目标,保证教学计划的灵活性。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教学生制作基本的动画,这一操作建立在本单元前两节的学习基础上,要求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因此,教师可以预设目标为通过不同层级的学生互助,达到复习旧知、开发新知的效果。教师可以先在这个阶段布置两个前置任务:(1)用UleadGIFAnimator软件制作一个简单的GIF动画;(2)自主制作“移动的小球”Flash动画。教师需要审核学生上交的作业,通过作业完成情况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把他们分成“优”“良”“中”三个等级,并根据每个等级“1∶2∶1”的比例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
而后,教师要对项目做整体预设,主要分为两个内容。第一,小组内成员互帮互助,确保每个人都能出色地完成两个前置任务。为了检验学生合作的效果,教师可以要求他们拓展完成“太阳东升西落”的GIF动画。第二,若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优良,对前两课的知识掌握到位,教师就可以顺势引出本课的项目任务:(1)掌握形状补间动画的一般步骤;(2)学会形状补间动画的制作方法。这样设计的优势在于既连接了前面的学习内容,又能为之后的对比做好铺垫。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播放两个动画,分别是“多边形变圆形”和“老鼠变小猪”,提问学生:“大家想不想运用我们在本章节中学习的知识做一个这样的动画?”学生给出肯定回答后,教师继续引导:“我们目前可以做到的是改变一个元件的大小、颜色、位置、透明度等,还不能实现两个图形之间的变化,所以我们需要学习怎样运用形状补间达到这个目的。”在教学预设的引导下,学生学习兴趣高涨,能够明确项目化学习目标,为深入探究做好准备。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这将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促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拓宽视野,增强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做好项目规划,促进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是项目化学习的核心。在初中信息科技项目化学习中,引导学生在各个阶段进行自主探究,可以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精神和求知欲。为此,教师应结合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问题,做好项目规划,开展针对性的教学。
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规划项目化学习的大方向,即学习新知和综合运用,也要重视细致具体的阶段性项目,善于利用情境支架、问题支架和任务支架,让学生深入知识内核。比如,在本课中建构一个问题支架,引导学生从回忆到对比,再到反思。在第一个阶段,教师首先展示一个“玫瑰花盛开”的动图,并且提出问题:“这个动画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在第二个阶段,教师将这个动图在Flash软件中导入到库,进入“花”的影片剪辑元件中,向学生展示这样的效果如何通过逐帧动画的方式来实现,提问:“这个动画用到了几个关键帧?”接着再展示形状补间动画“果树成长”的源文件,提问:“这个动画用到了几个关键帧?它的动画效果是怎样的?”在第三个阶段,教师播放“果树成长”动画,提问:“逐帧动画和形状补间动画分别有什么优势和劣势呢?如果要你们自主制作动画,你们会怎么选择?”教师给予各个小组自主探索的时间,并提醒他们将三个阶段的问题连起来解决,学生反复观看动图并产生思考。在第一个阶段,学生回忆起关键帧这个重要概念,这是后续学习的基础知识。在第二个阶段,学生可以数出一共有三个关键帧,并且可以明显看到形状补间动画效果更好。学生将新旧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