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二章.doc

发布:2020-10-29约2.94千字共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第一节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一、物质观的历史发展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1)基本观点:把物质等同于某种或某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或结构。 (2)局限性:直观性、猜测性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1)基本观点:用原子说明,把物质的基本特性归结于原子的属性。 (2)局限性:混淆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1)基本观点:列宁的物质定义及物质的唯一特性。 (2)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 A、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客观实在性原则,与唯心主义划清界限。 B、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C、坚持辩证法,与旧唯物主义混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的错误划清了界限。 (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意义 A、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B、体现了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 C、体现了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二、物质的存在形式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是运动的基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凡是物质都是运动的,凡是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割裂两者统一的错误:唯心主义与形而上学。 (2)相对静止 ① 含义: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暂时的平衡、相对稳定的状态。 ② 相对静止的表现 ③ 了解相对静止的意义 ④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割裂运动和静止相统一的错误:形而上学不动论和相对主义诡辩论。 2、时间、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1)时间的含义、特点 (2)空间的含义、特点 (3)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4)时间、空间的有限性和无限性 三、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1、“实践”概念的由来、发展和含义 (1)实践的由来 (2)实践的含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 ① 实践是人能动性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② 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 2、实践的基本特点、形式 (1)实践的特点: ① 客观现实性 ② 自觉能动性 ③ 社会历史性 (2)实践的形式: ① 生产实践: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②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③ 科学实验 3、实践中的主体和客体 (1)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①物种的存在方式取决于其生命活动的性质。 ②实践是人的生命之根和立命之本。 ③通过实践改造世界才证明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④人在实践活动中才使自己成为特殊的社会存在物 ⑤通过实践活动创造了人区别于动物界的一切特征。 ⑥在实践活动中人和世界才构成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2)实践中的主体: ① 主体的含义:主体是指在实践过程中从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人。 ② 主体的能力结构及三种基本要素:体力因素、智力因素、精神动力因素。 ③ 主体的社会结构: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 (3)实践中的客体: ① 客体的含义:客体是指实践活动中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 ② 客体的基本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 (4)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① 反映和被反映、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 ② 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 ③ 主、客体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 第二节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一、人类世界的形成 1、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含义 2、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区别:是否有人的自觉活动参与进去,发展的规律是否具有重复性。 3、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统一:都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都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4、实践是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人类社会跟自然界一样,是一种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一种客观性。 1、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人和人类社会的生成和演化 3、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 (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1、地理环境 (1)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①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②它的优劣好坏可以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 ③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经济布局和经济发展的方向。 (2)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①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②它对社会的作用本身要受社会生产的制约。 2、人口因素 (1)人口因素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①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前提; ②它与社会生产发展的要求是否相一致能够影响社会的发展。 (2)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①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②它本身要受社会生产的制约。 3、生产方式 (1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