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华中师范大学语言学考研_古代汉语必备》.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古汉语词类活用详解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
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
臣:使……称臣。称
—文王凭借方圆百里的土地使诸侯称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毛遂自荐》) 臣:使……称臣。称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又带领士兵往东而去,到了东城,一共有28个骑士沛公欲王关中。(《鸿门宴》)
这句话中“王”前有能愿动词“欲”,“王”活用为动词,当“称王”讲。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罾“用网捕”。
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贵贱卑尊名词用“而”连结,
连词“而”一般连结动词动词性词组,也连结形容词,但不用来连结名词,这是判断名词是否活用为动词的明显标志。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上面已提到,不作重复)
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的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位于句子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它前面有“其”字或“之”字。例如:
(1))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
——大概这个洞越往里去,能来到这里的人就越少。
(2)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拿尽了他们土地上的全部出产品,用光了他们家里的全部收入。
(3)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担心在他们那里有伏兵。
(4)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捕蛇者说》)
——献蛇回来便能享用那田地上出产的东西,以度过我的一生。
和动词活用为名词一样,活用为名词的形容词一般位于主语和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它前面有“其”字、“之”字或数词。活用的词在句中不是表示某一性质状态而是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这个形容词作定语。
(1)将军被坚执锐,伐无道。(《陈涉世家》)
——将军身披坚固的铠甲,拿着锐利的兵器,讨伐无道的昏君。
(2)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
——你的理论是不杀少数人,却杀众多的人,这不能叫作了解事类。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齐醒晋文之事》)
——尊敬我的老人,从而推及别人的老人。
(4)乘坚策肥,履丝 缟。(《论贵粟疏》)
——驾着坚固的车子,骑着肥壮的骏马,穿着丝鞋,拖着丝绸的长衣。
六、名词作状语
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作状语直接修饰谓语动词的,而古代汉语里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表时间、处所以外的其他名词,也能作状语。名词作状语,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普通名词用作状语
现代汉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直接用作状语,通常与介词结合,组成介宾词组,充当状语。古代汉语普通名词可以直接用作状语。从其作用看,可以分为四个类型:
1.表示行为的状态:
用作状语的名词,所称谓的事物常有某种行为特征,以这种行为特征来比喻描写被修饰的动词的行为状态。如:
其后秦稍蚕食诸侯。(史记·信陵君列传)
“蚕”是普通名词,直接作“食”的状语。以蚕的行为特征来比喻秦侵蚀诸侯的方式,不是一举消灭,而是象蚕食桑叶那样逐渐侵蚀。
再如:
(1)猬缩蠖屈,蛇盘龟息,以听命先生。(中山狼传)
——“犬”、“猬”、“蠖”、“龟”、“儿”等都是普通名词,分别用在动词前作状语,用比喻描写的方法表示谓语动词的行为状态。一般都可用“……那样“或“……一样”的结构形式翻译。“猬缩”是“象刺猬一样蜷缩”。
(2)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史记·循吏列传)——子产治理郑国二十六年而死,年轻人哭,老人象小孩一样啼哭。“儿啼”是“象小孩儿一样啼哭”。
2.表示行为的处所
这类名词有的本来具有表示处所的意义,有的表示一种特定的环境,实际上也就具有了表示处所的作用。如:
卒廷见相如,礼毕而归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廷”是普通名词,用作“见”的状语,表示行为发生或进行的处所。“廷见”指在朝廷上接见。再如:
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而相遗以水。(韩非子·五蠹)——在山上居住而到溪谷打水的,过节时拿水相互赠送。
膢(1óu):古代楚国人把二月作为祈求丰收、祭祀饮食神的节日。腊:古代民间年终答谢百神的祭祀。遗(wèi):赠送。
“山居”、“谷汲’’指“在山上居住”、“到溪谷打水”。
3.表示行为的凭依
用作状语的名词,表示行为所凭依的事物,这种事物有的是具体的,有的则是抽象的。如: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箕畚”是普通名词,用作“运”的状语,表示行为“运”赖以实现的工具,是具体的事物,语译为“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再如:
(1)[丈人]乃厉声曰:“狼,速去!不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