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念奴娇·过洞庭》说课稿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念奴娇·过洞庭》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3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登岳阳楼》和《念奴娇·过洞庭》两首古诗词的诵读与鉴赏。这两首诗分别出自唐代诗人杜甫和宋代诗人范仲淹,是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的经典篇目。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复习并巩固对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如诗歌的格式、韵律、意象等,同时,结合课本中关于杜甫和范仲淹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背后的历史背景和作者情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核心素养。通过诵读《登岳阳楼》和《念奴娇·过洞庭》,学生将提升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增强语感,学会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理解诗歌,同时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意境:通过分析《登岳阳楼》和《念奴娇·过洞庭》中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所描绘的自然景象和内心情感,理解诗歌的意境。
-欣赏诗歌语言:引导学生品味两首诗的语言特点,如杜甫的诗风沉郁顿挫,范仲淹的诗风豪放激昂,以及诗歌中的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
-探究诗歌背景:结合诗人杜甫和范仲淹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
2.教学难点:
-情感把握:对于高中生来说,理解古诗词中的情感表达是一个难点。例如,在《念奴娇·过洞庭》中,如何把握词人因政治失意而抒发的悲凉情感。
-诗歌意象解读: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丰富而含蓄,如《登岳阳楼》中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如何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这些意象背后的深层含义。
-诗歌与历史文化的联系:将诗歌与诗人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相结合,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需要教师通过引导和讨论帮助学生建立联系。
四、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设备、电子课本
-课程平台:学校网络教学平台、语文教学资源库
-信息化资源:古诗词背景资料、诗人生平介绍、相关历史事件视频资料
-教学手段:PPT课件、板书、古诗词朗诵音频、图片资料(如岳阳楼、洞庭湖等自然景观图片)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环节(5分钟)
1.创设情境:播放岳阳楼和洞庭湖的风景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景,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2.提出问题:观看视频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在视频中看到了哪些自然景观?这些景观给你们带来了怎样的感受?”
3.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自然景观与诗歌创作的紧密联系,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课(15分钟)
1.介绍诗人:介绍杜甫和范仲淹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思想情感。
2.分析诗歌:讲解《登岳阳楼》和《念奴娇·过洞庭》两首诗的写作手法、意境和情感。
-《登岳阳楼》重点讲解诗中的意象、对仗和排比等修辞手法。
-《念奴娇·过洞庭》重点讲解词中的情感表达和意象描绘。
3.朗读诗歌: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词语解释:让学生解释诗句中的生僻词语,巩固对诗歌语言的理解。
2.诗歌背诵:让学生选择一首诗歌进行背诵,教师巡回指导。
3.诗歌赏析: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四)课堂提问(5分钟)
1.提问:《登岳阳楼》和《念奴娇·过洞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引导学生总结诗歌中的情感特点,如忧国忧民、豪放激昂等。
(五)师生互动环节(10分钟)
1.创设问题情境:教师提出与诗歌相关的问题,如“杜甫和范仲淹的诗歌有何异同?”
2.学生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看法。
3.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六)拓展延伸(5分钟)
1.介绍诗歌中的相关历史事件,如岳阳楼的建造背景等。
2.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自然景观与诗人的情感有何关系?
(七)总结归纳(5分钟)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学生回顾学习成果,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整个教学过程用时不超过45分钟,确保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六、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登岳阳楼》和《念奴娇·过洞庭》两首古诗词的基本内容,包括诗歌的作者、背景、主题、意象、修辞手法等。学生对古诗词的格式、韵律、意境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情感表达。
2.语言能力:学生在诵读和赏析诗歌的过程中,提升了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