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说课稿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

发布:2025-01-14约3.46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古诗词诵读《登岳阳楼》说课稿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的《登岳阳楼》为核心,结合古诗词诵读的特点,设计以下教学思路:首先,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诗的背景,让学生对诗人的情感有初步感知;其次,通过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的内涵;最后,通过诵读实践,让学生在感受古诗词韵味的同时,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整个教学过程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学习《登岳阳楼》,学生将能够理解并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对古典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诗词中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发展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提升语言表达和文学创造力。同时,通过诵读实践,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理解《登岳阳楼》的文学背景及杜甫的生平经历,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②掌握并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结构特点,提高古诗词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

①准确把握诗中“昔闻”与“今上”的对比,理解诗人对国家兴亡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②深入分析诗中的文化意蕴,如“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所蕴含的哲学思考和历史情感。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

-多媒体投影仪

-电脑

-音响设备

2.课程平台

-校内网络教学平台

3.信息化资源

-《登岳阳楼》电子文本

-杜甫生平介绍文档

-古诗词背景资料

4.教学手段

-互动式讨论

-角色扮演

-诵读实践

-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登岳阳楼》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岳阳楼吗?它位于哪里?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岳阳楼的图片和《登岳阳楼》的诗句,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简短介绍《登岳阳楼》的创作背景,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登岳阳楼》文学背景及杜甫生平介绍(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登岳阳楼》的文学背景和杜甫的生平经历。

过程:

-讲解杜甫的生平,强调其在唐代诗坛的地位和影响。

-介绍《登岳阳楼》的创作背景,包括杜甫的人生经历和当时的历史环境。

-使用图表或时间线帮助学生理解杜甫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时期。

3.《登岳阳楼》内容解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诗的内涵和艺术特色。

过程:

-逐句解析《登岳阳楼》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分析诗中的情感变化,从“昔闻”到“今上”的情感转变。

-讨论诗中的历史和文化意蕴,如对国家兴亡和个人命运的感慨。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登岳阳楼》中的某一意象或情感进行深入讨论。

-小组内讨论该意象或情感的意义、表现手法以及与整首诗的联系。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登岳阳楼》的认识和理解。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意象或情感的分析和讨论。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古诗词诵读实践(15分钟)

目标:通过诵读实践,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味,提高审美情趣。

过程:

-学生集体诵读《登岳阳楼》,注意节奏、停顿和情感的表达。

-教师指导诵读技巧,如声音的变化、情感的投入等。

-学生分组进行诵读练习,相互观摩和评价。

7.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古诗词诵读的重要性。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登岳阳楼》的内容解析、意象分析、诵读实践等。

-强调古诗词诵读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方面的重要性。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诵读,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知识点梳理

1.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杜甫简介: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有“诗圣”之誉。

-创作背景:了解杜甫创作《登岳阳楼》时的个人遭遇和当时的社会环境。

2.《登岳阳楼》诗的内容理解

-诗意概括:梳理诗的起承转合,把握全诗的主题和情感。

-意象分析:如“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中的“洞庭水”和“岳阳楼”等。

-修辞手法:如对仗、拟人、夸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