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四章几点翻译理论常识课件.ppt

发布:2017-08-11约1.62万字共4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章(1) 几点翻译理论常识;4.1 我国传统译论概要 4.1.1 我国翻译史一瞥 我国传统译学产生于六朝至宋代的佛经翻译,发展于明、清之际的科技、宗教翻译,成就于五四运动,并一直延续至今,历经2000余年,翻译成果丰厚,名家辈出,有古代佛经(Buddhist Scripture)翻译的安清(东汉)、支娄迦谶(东汉)、鸠摩罗什(符秦)、玄奘(唐)等翻译大师,还有近代文学、社科翻译的徐光启(明)、林纾(清)、严复(清)等,一直到现代的鲁迅、瞿秋白以及当代傅雷、钱钟书、许渊冲等等,但译论主流上基本上按“案本——求信——神似——化境”这一线索展开,特别是上世纪“五四”以后到七、八十年代,基本都是围绕“直译”与“意译”这一问题展开的讨论,形成了以鲁迅、矛盾为代表的直译派和周煦良、王佐良、许渊冲等人为代表的意译派以及“凡能直译处坚持直译,必须意译处则放手意译”的观点(??佐良)。 ;严复: “信、达、雅”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鲁迅: “宁信而不顺”(Rather be faithful than smooth) 傅雷: “神似” 说(the notion of “Spirit Alikeness”) 钱钟书: “化境”说(the notion of Sublimation). [参见表格(略)] 4. 1. 2 我国传统译论概要 1) 严复的“信、达、雅”: 信:“忠实”,即“意义不倍(背)文本”,忠实于原文意义。 达:“流畅”,即不拘泥与原文形式,尽译语之能事以求原意明 显,使译文通顺达意。 雅:“古雅”,原本指当时能登大雅之堂的文言文,一种古雅文体,即“用汉以前字法、句法”(严复)。 ;从这个意义上说,严复的求“雅”实则是讲究“修辞”,讲究译文表达要有精神和美感“文采”,但现在通常把它阐释为“保存原作的风格”。 有人认为,严复的“三字诀”换言之就是“内容忠实、语言通顺、风格得体”。 严复的翻译实践:“与其伤雅,毋宁失真”,重在一个“雅”字,并不十分注重“信”:“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颠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 ; It may be safely assumed that, two thousand years ago, before Caesar set foot in Southern Britain, the whole country-side visible from the windows of the room in which I write,… 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帝恺彻未到此时,此间有何景物。……;2) 鲁迅的译观 鲁迅共翻译十四个国家一百多位作家的作品,包括俄、日、英、法、德、奥地利、荷兰、西班牙、芬兰、捷克等多个国家不同作家的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剧本、童话和文艺理论著作,总字数达三百万以上。 (1)鲁迅对翻译的结论性观点是“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2)针对当年那种“牛头不对马嘴”、“削鼻剜眼”的胡译、乱译以及所谓“与其信而不顺,不如顺而不信”的说法,提出了“宁信而不顺”这一原则,主张直译,以照顾输入新表现法和保持原作的风貌。 (3)他认为,翻译一要“移情”、“益志”,译文要有“异国情调”,二要“输入新的表现法”,以改进中文的文法,在当时主要表现为改进白话文。 ;3) 傅雷的“神似”说(Spirit Alikeness): 两个比喻,一是“以效果而言,翻译应当象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二是就手法而言,“以甲国文字传达乙国文字所包含的那些特点,必须像伯乐相马,要‘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  但是,“我们在翻译的时候,通常是胆子太小,迁就原文字面、原文句法的时候太多。要避免这些,第一要精读熟读原文,把原文的意义、神韵全都抓握住了,才能放大胆子。” 因此,在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上,他根据自己深厚的中外文化修养,多次指出中西思维方式、美学情趣方面的异同,强调翻译决不可按字面硬搬,提出了中西语言上的10大不同点: ;两国文字词类的不同,句法构造的不同,文法与习惯的不同,修辞格律的不同,俗语的不同,即反映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感觉深浅的不同,观点角度的不同,社会背景的不同,表现方法的不同”等。   因而,“即使是最优秀的译文,其韵味较之原文仍不免过或不及。翻译时只能尽量缩短这个距离,过则求其勿太过,不及则求其勿过于不及。……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   那么原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