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提高小学一年级学生养成教育时效性的方法.docx

发布:2017-03-28约1.54万字共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提高小学一年级学生养成教育时效性的方法 【摘要】“养成教育”就是从行为习惯入手,综合运用各种教育方法,对儿童进行求知和做人的基本行为规范教育。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工程,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面。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会使孩子受益终身,不良习惯则贻害无穷,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孩子个体的顺利成长,家庭幸福,社会进步都有着重大意义。 现阶段小学生构成结构“独生子女化”趋势明显,在行为习惯方面表现出一些新的不良行为。经过本论文对时下一年级小学生的研究,发现一年级学生的不良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习、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对自己每天上学必须的学具经常忘带或者丢失。第二,遵守秩序的意识较薄弱,课间活动时常在楼梯、走廊、厕所灯人员密集的地方打闹。第三,校园内外行为表现不一致,在校内与校外判若两人,在社区内随意采摘花草,在家中只做“领导”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总是“命令”父母去做。 要提高小学一年级学生养成教育的时效性,就必须从当前学生行为习惯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入手,通过榜样示范法,明确培养目标,运用训练法、环境熏陶法及家校合作法对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进行具体操作指导。 关键词:一年级;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法 一、绪论 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告诉我们,从培养良好习惯入手,是对少年儿童进行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①]由此可知,行为习惯对人的儿童时期乃至人的一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对于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就显的尤为重要。有研究表明,小学一年级学生是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基于这一研究假说以及习惯养成的重要性,我便有了进行养成教育实施策略研究的设想,基于以下的背景开始了我的研究。 (一)研究背景 1.“教学”中的触动 进行有关习惯养成教育方法的研究,这一想法源于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受到的一些触动。在实习期间,我在郑州市一所小学一年级进行实习,在这里老师之间彬彬有礼,学生尊敬老师,我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而后,我到郑州市区边缘的须水镇中心小学任教,同样在一年级进行教学,然而第一次的进班听课就让我感到震撼。老师的课上的很好,与市中心的老师一样敬业奉献。然而下课铃声一响,学生蜂拥而出,过道拥挤,当我历尽艰辛终于走出教室时,一句不堪入耳的话语就从一个小男孩的口中发出,他好像与其他的同学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但是,他的反应确实让我震惊。从没见过的现象引起了我的好奇,我想同样是一年级的学生,同样在一个城市,学生的行为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区别?经过后来与老师的交流与探讨,我明白了一些原因。原来,这所小学师资力量不如市中心的学校,生源大多是周围外来务工人员的孩子,家长对孩子关注不够,家长通常言语粗暴对这些一年级的孩子耳濡目染,最终形成了让我震惊的一幕。为什么两所距离不远的学校校风差异如此之大?为什么纯真的孩子会出现那么急躁的表现?一些疑问在心中浮起,因此我走向了养成教育的探索之路。 2.曲折中前进的养成教育 纵观小学生养成教育的现状与教育形势的发展,现今小学生养成教育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1)小学校园德育中仍然存在着“假、大、空”的弊端。学生在学校所获得的道德认识与现实世界挂不起钩来,使学生出现了双重人格,即在学校里表现出一种教师所希望的行为品行,而一旦进入社会就滋生逆反心理无所适从,这样学校德育往往事倍功半。 (2)小学生构成结构“独生子女化”趋势明显,教育工作者对独生子女的心理了解不到位。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家长过多的包办孩子的一切 , 减少了孩子为达到与自己相适应的自理能力所必须进行的学习、实践及体验的机会。孩子无法感受到由实践而获得的进步,无法体验满足与乐趣,当然也无法从失败和挫折中换来经验教训,直接导致学生的自理能力得不到很好培养。 (3)部分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依然存在,教师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放弃是学校养成教育实施过程中最大的阻碍。教师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方法单一,评价滞后,没有长远打算和有效措施,教育活动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 (4)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存在偏差,“偏”在对书本知识的灌输上,“重”在知识单一型人才的培养上,“差”在对人基本素质的教育和陶冶上。学校的养成教育缺乏超前意识,缺乏系统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枯燥乏味。因而,德育工作难以适应当今这批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见多识广的小学生,致使教育效果甚微。 3.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时代要求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孩子的性格,人格,能力等的养成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的教育大环境中,对儿童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整个教育和时代的一致要求。我国的教育目的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