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前沿进展第四章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提呈.ppt
3.DC的表面标志DC尚未发现特征性的表面标志。对DC的鉴定除了在细胞形态上加以区别外,常用细胞表面标志组合等进行鉴别。常见的DC表面标志有MHC-I、MHC-Ⅱ、CD1a、CD11c、ICAM-1、CD58、CD40、CD44、CD83、CD80、CD86、整合素(β1、β2)、DC-SIGN、FcR、C3bR及各种趋化因子受体等。DC的表面标志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并随细胞分化发育程度的变化而变化,其详细的分化发育调控机制还鲜为人知。(一)第9页,共3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二)树突状细胞的分化、发育与迁移第10页,共3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骨髓DC前体血流非淋巴组织分化非成熟DC定居上皮组织、胃肠道、生殖道和泌尿管道、气道以及实质脏器的间质具有很强的摄取、处理和加工抗原的能力,但提呈抗原能力弱细胞因子和抗原刺激下DC细胞成熟并迁移进入局部淋巴结摄取、处理和加工抗原的能力变弱,但提呈抗原能力逐渐增强第11页,共3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 外周未成熟DC从皮肤、各种脏器及血液等处捕获抗原后移行到淋巴结或脾脏等次级淋巴器官的过程,伴随着DC的成熟,表面标志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其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抗原的种类、各种细胞因子、与其它细胞间的相互作用等,形成复杂的调控机制。(二)第12页,共3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DC的成熟(二)第13页,共3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未成熟DC成熟DC主要功能抗原捕获、加工处理提呈抗原Fc受体和甘露糖受体的表达++-存在部位非淋巴组织器官外周淋巴组织胞浆内MHC数量多少表面MHC-Ⅱ类分子的数量~106~7×106表面MHC-Ⅱ类分子的半衰期~10hr>100hr共刺激分子(B7等)的表达-或低表达++黏附分子(LFA-3,ICAM-1等)的表达-或低表达++活化初始T细胞的能力无强未成熟DC与成熟DC的比较(二)第14页,共3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影响DC成熟的因素1、抗原的刺激:抗原的刺激是DC成熟的早期事件,简言之,凡能被DC捕获并内化的抗原均能激活DC并导致其成熟。2、细胞因子:影响DC成熟的细胞因子种类较多,包括GM-CSF、IL-4、TNF-α、TGF-β、IL-10等。目前得到公认的是GM-CSF为DC成熟所必需的细胞因子,但单独使用GM-CSF并不能诱导DC完全成熟,只有联合运用IL-4、TNF-α或IFN-α等细胞因子,才能得到具有典型形态、表型及功能的DC。(二)第15页,共3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三)DC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1、提呈抗原及活化T细胞皮肤中的郎罕细胞在摄取抗原后通过淋巴循环进入淋巴结,并逐渐成熟,高表达MHC-Ⅱ类分子及共刺激分子,活化初始T细胞。第16页,共3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2、参与T细胞分化成熟3、参与B细胞发育、分化及激活4、分泌细胞因子,免疫调节作用人DC:IL-1α、IL-1β、IL-8、INF-α、TNF-α和GM-CSF等;小鼠DC:可分泌IL-6和IL-12等。DC还可分泌多种趋化因子,介导其他免疫细胞的趋化作用。5、诱导免疫耐受:未成熟DC可诱导外周免疫耐受;不表达共刺激分子,不能激活T细胞,诱导细胞失能,引起自身耐受;等(三)第17页,共31页,2024年2月25日,星期天第三节巨噬细胞(一)M?的概述(二)M?的生物学功能第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