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兽医免疫学-免疫学概述及非特异性免疫 免疫学课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章 免疫学基础 补体的发现过程 补体:是存在于人或脊椎动物血清与组织液中的一组不耐热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包括30余种可溶性蛋白和膜结合蛋白,故称补体系统。 补体的激活 正常情况下,补体系统以酶原或无活性形式存在于体液中,一旦被某种因素激活,补体各组分便被转化为具有酶活性状态,产生一系列连锁的酶促反应,又称级联反应。这种活化过程称为补体系统的激活。 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1、细胞毒作用: 补体系统激活后可使各种血细胞、病毒感染细胞及病原微生物等各种靶细胞裂解。 2、调理作用 3、补体的中和及溶解病毒的作用:抗体与病毒结合后加入补体,能显著地增强抗体对病毒的中和作用,阻止病毒对宿主细胞的吸附和穿入。 4、炎症介质作用:以炎症反应方式调动机体的各种防御因素,达到协同作战,消灭病原微生物之目的 。 3、吞噬作用 动物机体中有各种吞噬细胞,可讲进入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吞噬消化、清除,在抗感染免疫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类是小吞噬细胞,主要是血中的中性粒细胞,在血中存活12~48小时,在组织中存活4~5天,能吞噬并破坏异物,还能吸引其它吞噬细胞向异物移动,增强吞噬效果。 另一类是大吞噬细胞,包括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各种组织中的巨噬细胞,如淋巴结、脾、肝(枯否氏细胞)、肺(尘细胞)巨噬细胞、神经系统内的小胶质细胞等等。他们的寿命长达数年,他们不仅能分泌免疫活性分子,而且具有强大的吞噬能力。 4、炎症作用 病原微生物进入机体后,在入侵部位呈现炎症反应。但在炎症区内含有大量体液防御因素、溶菌酶以及有机酸,都可有效地杀灭病原微生物。在炎症过程中还能抑制病原体向外扩散,局限于炎症部位。 三、影响非特异性免疫的因素 构成非特异性免疫的防御屏障、吞噬作用及体液因素能够杀灭和清除初次侵入机体中的病原微生物,但非特异性免疫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1、遗传因素 2、年龄因素 3、环境因素及应激作用 四、非特异免疫增强剂 1、微生物疫苗制剂 卡介苗 小棒状杆菌 真菌多糖 香菇 茯苓 2、生物制剂类增强剂 胸腺素 γ球蛋白 干扰素 3、化学免疫增强剂 左旋咪唑 聚肌胞 4、中草药免疫增强剂 黄芪、党参、灵芝 当归、白术、黄芩、红花 * 第一节 免疫学概论 (一)、免疫(Immune)的定义 免疫的最初概念:免除瘟疫 免疫的传统概念:抗感染免疫 现代免疫的概念:免疫是人和动物机体免疫系统特异性识别自身与非自身物质,并清除非自身的大分子物质,从而保持机体内、外平衡的生理反应 。 一、 免疫的基本概念 (二) 免 疫 的 功 能 免疫功能是免疫系统在识别和清除“非己”抗原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生物学作用的总称。主要包括: 1.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 是机体针对外来病原体的抗感染功能。正常时可防御病原体的感染;防御功能过强可产生超敏反应,过弱则表现为免疫缺陷。 2.自身稳定 是免疫系统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 定的生理功能。 正常: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和抗原-抗体复合物。 异常:可发生生理功能紊乱、自身免疫病等。 3.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 是机体免疫系统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以及被病毒感染细胞的生理性保护作用。 丧失:机体突变细胞失控,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出现病毒的持续感染。 (三)、免疫的类型及其特点 一、非特异性: 概念:出生时即有的天然免疫,经遗传获得,非特 异性,也称非特异性/先天性免疫。 组成:屏障结构、吞噬细胞、某些体液因子。 二、特异性免疫: 概念:出生后获得,对病原有针对性(特异性)的免疫,也称获得性/特异性免疫。 包括 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范围 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作用 形成 特性 机体对体内外异物都可以发生免疫反应 机体仅对某一异物(抗原)产生免疫反应 非专一性 专一性 生来就有的 后天逐渐形成的, 弱 强 免疫的类型 根据免疫的发生机制,可将免疫分为: 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种免疫 品种免疫 个体免疫 天然获得性免疫 人工获得性免疫 天然自动免疫 天然被动免疫 人工自动免疫 人工被动免疫 免疫学经历了四个迅速发展阶段 1876年后,多种病原菌被发现,用已灭活及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疫苗,预防多种传染病,使疫苗得以广泛发展和使用。 1900年前后,抗原与抗体的发现,揭示出“抗原诱导特异抗体产生”这一免疫学的根本问题,促进了免疫化学的发展及抗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