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热学》第7章_相变对流传热概要.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 * * * * * * * 第7章 相变对流传热 7.1 凝结传热的模式 7.2 膜状凝结分析解及计算关联式 7.3 膜状凝结的影响因素及其传热 强化 7.4 沸腾传热的模式 7.5 大容器沸腾传热的实验关联式 7.6 沸腾传热的影响因素及强化 7.7 热管简介 第7章 相变对流传热 引入: 对流传热 强制对流传热 自然对流传热 凝结传热 沸腾传热 无相变 有相变 传热原理本质上不同 内容: 重点: 1. 凝结传热的模式、分析解、影响因素及强化策略 2. 沸腾传热的模式、影响因素及强化策略 3. 相变传热在热管中的应用 1. 凝结与沸腾过程的基本特点 2. 凝结传热的分析解及其应用 3. 强化凝结与沸腾传热过程的基本思想和主要的实现技术。 第7章 相变对流传热 7.1 凝结传热的模式 7.1.1 珠状凝结与膜状凝结 凝结传热:蒸气与低于饱和温度的壁面接触时的凝结方式。 膜状凝结:凝结液体能很好地润湿壁面,在壁面上铺展成液膜。 凝结放出的潜热必须穿过液膜才能传到冷却壁面上,液膜层 是传热的主要热阻 珠状凝结:当凝结液体不能很好地润湿壁面时,凝结液体就在壁面上 形成小液珠。 凝结放出的潜热不须穿过液膜的阻力即可传到冷却壁面上 润湿能力 比较强 润湿能力 比较差 第7章 相变对流传热 7.1.2 凝结液构成了蒸气与壁面间的主要热阻 g g 无论是膜状凝结还是珠状凝结,凝结液体都是构成蒸气 与壁面交换热量的热阻载体。 在减小凝结热阻方面,珠状凝结相比与膜状凝结具有很 大的优越性: 液珠的直径很小,空出大量壁面与蒸气直接接触; 液珠不断增大,会在重力作用下滚下; 在滚动过程中扫除了沿途的液珠。 膜状凝结会产生连续的液膜,且厚度随着重力不断增大 膜状凝结的热阻通常比珠状凝结大一个数量级以上, 膜状凝结的表面传热系数的数量级为“成千上万”,而 珠状凝结的表面传热系数可以高达几十万! 第7章 相变对流传热 珠状和膜状凝结的异同: 1. 产生原因不同(液体与壁面浸润程度) 2. 换热强度不同 3. 珠状凝结不持久,工程中主要采用膜状凝结作为设计依据。 珠状凝结的关键问题是在常规金属表面上难以产生与维持!! 7.1.3 膜状凝结是工程设计的依据 常用蒸气在洁净的条件下都能得到膜状凝结。 实现起来较容易且计算简单,因此,采用膜状凝结的计算式作为设计的依据。 强化传热的主要途径是减薄液膜的厚度!!! 第7章 相变对流传热 7.2 膜状凝结分析解及计算关联式 7.2.1 努塞尔的蒸气层流膜状凝结分析解(温度、传热系数及动量分布) 1. 对实际问题的简化假设 努塞尔的分析是对纯净的饱和蒸气在均匀壁温的竖直表面上的层流 膜状凝结给出的.作出以下8个假设:(1)常物性;(2) 蒸气是静止的;(3)液膜 的惯性力可以忽略;(4)气液界面上无温度差;(5)膜内温度分布是线性的; (6)液膜的过冷度可以忽略;(7) ρv明显小于ρl;(8)液膜表面平整无波动。 2. 边界层方程组的简化 凝结液膜的流动和传热符合边界层的薄层性质。以竖壁的膜状凝结 为例,把坐标x取为重力方向。在稳态情况下,控制方程为: 假设3舍去5-16左方 假设2得dp/dx=ρvg 假设7舍去ρvg 假设5舍去5-17的左方 有了两个未知量u、t,舍去公式(5-15)。 第7章 相变对流传热 边界条件: 以上简化采用了1~5,7六个假设,假设8也隐含在其中:上述分析只 对液膜表面无波纹时才适用;假设6将在下面的分析中使用。 3. 主要求解过程与结果 将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做二次积分,可得 未知的液膜厚度,首先要得 到δ随x的变化情况。 对dx段进行质量平衡分析,通过l界面处宽度为1m的 壁面凝结液体的质量流量为: 第7章 相变对流传热 对质量流量进行求导,得到dx微元段上的质量流量的增量为 通过厚度为δ的液膜的导热=dqm的凝结液体释放出来的潜热 凝结液体释放 的汽化潜热 通过液膜的导热 包含假设(6) 上面公式关于液膜厚度的常微分方程,积分可得: 局部表面传热系数为 整个竖壁上的温差ts-tw为常数,因此,整个 竖壁的平均表面传热系数为: 液膜层流时竖壁膜状凝结的努塞尔理论解, 如果有倾角φ的话,直接改为gsin φ即可。 第7章 相变对流传热 7.2.2 竖直管与水平管的比较及实验验证 1. 水平圆管及球表面的凝结传热表面传热系数 努塞尔理论推广到水平圆管及球表面上的层流膜状凝结,平均表面传 热系数分别为: 除相变热按蒸气饱和温度ts确定外,其它物性均取膜层平均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