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4.3河流地貌的发育课时作业新人教版必修.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4.3 河流地貌的发育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独立形式分册装订!)
蛇曲是像蛇一样蜿蜒的河流地貌。下图为山西永和黄河蛇曲景观图。读图回答1~2题。
1.永和黄河蛇曲地貌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地壳运动 B.断裂下陷
C.流水作用 D.风力作用
2.甲、乙两处对应的外力作用为( )
A.甲—侵蚀作用、乙—堆积作用
B.甲—侵蚀作用、乙—侵蚀作用
C.甲—堆积作用、乙—堆积作用
D.甲—堆积作用、乙—侵蚀作用
解析: 第1题,图中河流呈弯曲形态,主要是由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形成的。第2题,甲处为凹岸,是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乙处为凸岸,是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
答案: 1.C 2.A
读河流地貌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处对应的地貌类型分别为( )
A.洪积—冲积平原、三角洲、河漫滩平原
B.河漫滩平原、三角洲、洪积—冲积平原
C.三角洲、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
D.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
4.下列地貌中,与冲积平原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
A.挪威峡湾 B.庐山
C.崇明岛 D.长江三峡
解析: 第3题,根据图中三地与河流的关系,可判断出位于河流出山口处,形成洪积—冲积平原;位于河流中下游,为河漫滩平原;位于河流入海口处,为三角洲。第4题,崇明岛是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而挪威峡湾属于冰川侵蚀地貌;庐山属于断块山;长江三峡属于河流侵蚀地貌。
答案: 3.D 4.C
某同学利用手中的等高线地形图进行乡土地理观察,他乘车到某一村落,下车后举目所见尽是水田分布,沟渠纵横。读下图,回答5~6题。
5.图中由甲—乙—丙—丁—戊—庚—辛—壬—癸—甲连线所围成的区域属于河流地貌中的( )
A.三角洲 B.冲积平原
C.“V”型河谷 D.冲积扇
6.该同学所观察的村落最有可能是图中的( )
A.甲 B.丙
C.庚 D.乙
解析: 第5题,根据图中等高线的疏密(右侧非常密集)可以判断出该地位于山麓地带,结合山麓地带等高线的分布特点可以判断出其地貌类型为冲积扇。第6题,该同学所观察的景观为“水田分布,沟渠纵横”,说明其所处地区地势低平,结合图中的等高线可知符合条件的只有庚地。
答案: 5.D 6.C
我国许多聚落名称体现了所处自然环境的特点。黄土高原地区有些聚落名为“××川”。《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川地是山间或河流两边的平坦低洼的土地。据此,完成7~8题。
7.为趋利避害,这些以“川”为名的聚落选址宜( )
A.紧临河岸以方便取水
B.接近坡地中部以方便耕作
C.靠近坡地上部以防洪水
D.远离陡坡以避崩塌、滑坡
8.农业社会,决定这些聚落发展规模的主导条件是( )
A.河流水量 B.土壤肥力
C.川地面积 D.林木蓄积量
解析: 第7题,黄土高原海拔较高,地形崎岖,多地质灾害,聚落一般建在河流两边比较开阔的低地上,远离陡坡,以防地质灾害。第8题,川地面积决定耕地规模,影响聚落规模。
答案: 7.D 8.C
阶地是在地壳垂直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下切侵蚀作用而形成,有几级阶地,就对应有几次地壳运动。下图示意某河流阶地的地形,其中等高距为20 m。某地质考察队沿剖面线在处分别钻孔至地下同一水平面,利用样本分析得知为同一岩层且岩层年龄较新,为同一岩层且岩层年龄较老。读图,完成9~11题。
9.图示地区的地质地貌为( )
A.向斜山 B.背斜山
C.向斜谷 D.背斜谷
10.图中所在阶地形成年代最晚的是( )
A. B.
C. D.
11.若在处钻40 m到达采集样本水平面,则在处钻至该水平面最有可能的深度是( )
A.15 m B.45 m
C.75 m D.105 m
解析: 第9题,图中为河流所在地,为河谷;且以为中心,向两侧岩层年龄越来越新,故为背斜构造;则图示地区为背斜谷。第10题,阶地原来是河床,后来由于河流下切,导致新的河床在更低位置形成,使原来的河床变为阶地;则河流两岸阶地海拔越高、距离河流越远,形成时间越早,故阶地形成最晚。第11题,由于等高距为20 m,故处海拔低于处20~40 m;由于四地钻孔至地下同一水平面,处钻到40 m到达该水平面,则在处钻至该水平面深度为60~80 m,故75 m是可能的。
答案: 9.D 10.C 11.C
12.图甲、图乙分别为穴居时代和殷商时代居住地的区位示意图,图丙为弯道水速示意图。根据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穴居时代的居住风水——“未有宫室之时,因‘陵穴’掘穴而处焉。圣王虑之,以为掘穴,曰:冬可以避风寒。”
材料二 殷商时代的居住风水——“攻位于”。(:河水内湾环抱处,为凸岸)
(1)根据材料一和图甲分析穴居时代人们在选择开凿居住洞穴时考虑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和图乙、图丙,从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