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教学应关注幼儿的心理伤害.doc

发布:2017-08-29约1.86千字共3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教师应关注幼儿的心理伤害 任何人的言行,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只要导致儿童在行为、智力、情绪或身体功能等方面,受到暂时或永久性的伤害,都叫做心理伤害。心理伤害对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影响很大。应如何关注幼儿的心理伤害?本文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内容有时候会对幼儿的心理产生伤害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如果我们不注意它的适应性,很可能就会出现某些教学内容对大部分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是有益的,而对少数或者某个幼儿则是有害的。比如,我们教幼儿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可能会刺痛因种种原因而失去母亲的孩子,使其“没妈的孩子象根草”的失落心态进一步加强。所以我们要提高心理卫生保健意识,在幼儿选择教育内容时,一定要考虑到它对所有幼儿的影响,不能让它在促进绝大多数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同时,又伤害了其他少数的幼儿。 从教学内容的难度看,如果教学内容难度过大,个别幼儿在教学过程中个人学习经常失败(很少学会教师所安排的教学内容),这不仅意味着其今后的学习失去相应的认知基础,同时还意味着其对今后的学习失去内在动力,更为严重的是这些在学业上经常失败的孩子会对自己完全失去信心,他们会觉得自己不是学习的“料”,这将会成为其今后发展的一个很大的障碍。因此,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除了要考虑它是否符合有关的教学原则外,我们还要考虑它对每个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教师不宽容导致有意的心理伤害 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教师对幼儿的心理伤害,不仅有无意的伤害,而且还有有意的伤害。某些教师出于种种原因,对幼儿进行有意的心理伤害,例如,在一次课间休息的时候,一个幼儿将另一位幼儿打哭了。上课时,教师在没有调查原因的前提下,就把那位“打人”的幼儿拉到讲台前,对其他幼儿说:“今天某某不乖,大家羞一羞他”。于是孩子们用手比划着羞那犯了错误的幼儿,接着,教师又大声地对小朋友们说:“我们不要他了,叫他出去”。这样,所有的幼儿都一齐叫道“出去,出去,我们不要你了!”最后,把那孩子赶出了活动室。这位教师是为了“教育”那位犯了错误的孩子,为了让他以后不要犯同样的错误。可以肯定地说,这样的教育肯定对那幼儿心理产生了伤害,并且这样的教育对其他没有犯错误的孩子来说,也不是件好事,它会误导他们——别人犯错误时,我们可以羞辱他。 教师的不慎言语也会造成对幼儿心理的伤害 有一次,我突然听到有孩子哭,便走过去问那哭着的孩子:“怎么啦?”,那孩子说:“朱明打我!”,我又问朱明:“朱明你为什么打人?”。朱明理直气壮地说:“谁叫他打杨帆!老师以前说过‘哪个打人的话,活该挨打’。”听后我不知所措……。“哪个打人的话,活该挨打”。也许这是教师无意中说出的一句话,却成了朱明打别人的理由。 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在幼儿面前所说的每一句话,不管它是对是错,都可能会成为孩子们行动的指南。因此,我们在幼儿面前说话不能不慎重啊! 教师的偏爱也是一种心理伤害 偏爱是指教师不能把爱公平地撒向每一个幼儿,而出现的厚此薄彼的一种情感偏向。教师的偏爱,不仅会使得被冷落的孩子产生心理异常,同时也会使得受宠爱的孩子心理发展上出现偏差。由于偏爱而导致我们的教育行为失当,进而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这是十分普遍的。例如:有个幼儿在跳舞、弹琴、讲故事方面表现都很突出,教师很喜欢她。有一次,那孩子和别的孩子意见不一致,结果她就骂粗口话,教师不但不批评她反而责怪其他孩子为什么不听她的话。我们应该明白,偏爱对所有孩子都是一种伤害!为了所有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我们应该公平地关爱每一个孩子——不管他们的个性如何,长相如何,能力如何,社会背景如何,他们都是我们祖国的未来。 教师不够冷静也容易对幼儿造成心理伤害 有这样一个例子:幼儿平时洗手时不注意关水龙头,有一次幼儿从户外体育活动回来,进行洗手之前,教师一而再强调:“大家洗完手后,一定要记得关龙头。”可是,所有的幼儿洗完手出来后,教师发现还有一个龙头没有关。看到这情形教师生气了,然后气呼呼地在班上对所有的幼儿说:“是谁刚才没有关龙头的,请现在马上去把龙头关了!”教师怒目地环视着所有的幼儿,个个幼儿被吓得头低低的,谁也不敢吱声。3分钟、4分钟、5分钟过去了,却还是没有一个幼儿主动站出来承担责任。这时教师更气了,最后,教师根据自己的判断下达命令:“小军,你去把龙头关了!”小军申辩说:“不是我!我不去!”教师用不容争辩的口气说:“我命令你去,不去也得去!”最后,小军只好噙着眼泪去把水龙头关了。这件事对小军的伤害是够深的。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