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北绿茶》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docx
2
《浦北绿茶》
一、工作简况
本文件由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提出,广东省质量检验协会立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团体标准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制订工作计划并严格按照标准立项、征集意见、技术审查、发布等流程执行。
二、制定标准意义和必要性
中国是人类种茶和制茶的发源地。从古至今,茶叶的发展在整个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浦北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孕育了品质卓越的浦北绿茶。近代以来,随着茶叶种植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加,浦北地区的绿茶生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当地茶农通过改良茶树品种、优化制作工艺,使得浦北绿茶的品质不断提升,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和市场影响力。浦北地区的茶文化也随着茶叶种植的发展而逐渐形成。茶在当地人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茶艺表演、茶道交流等活动在当地十分盛行,茶文化已成为浦北地区的一张名片。
目前国外相关标准有ISO18449:2021《Greentea—Vocabulary(绿茶术语)》ISO11287:2011《Greentea—Definitionandbasicrequirements(绿茶定义和基本要求)》。国内相关标准有:国家标准GB/T14456.1-2017《绿茶第1部分:基本要求》,本部分适用于以茶树的芽、叶、嫩茎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工序制成的绿茶;GB/T14456.2-2018《绿茶第2部分:大叶种绿茶》,本部分适用于以大叶种茶树的芽、叶、嫩茎为原料,经过摊青、杀青、揉捻、干燥、整形等工艺制
3
成的绿茶产品;GB/T14456.3-2016《绿茶第3部分:中小叶种绿茶》,本部分适用于用中小叶种茶树的芽、叶、嫩茎为原料,经过杀青、揉捻、干燥等工艺加工制成的绿茶产品。以上相关标准虽然其感官品质、理化指标等可供参考,但仅适用于绿茶通用产品标准,未有针对在浦北区域范围内种植的桂青品种、大叶品种、中小叶品种的茶树鲜叶为原料,通过杀青、揉捻、干燥、筛分等工序加工而成具有浦北绿茶品质特征的绿茶产品标准,未能展现浦北绿茶产品特色。
由于缺乏统一的产品技术标准,浦北绿茶品质参差不齐,影响了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市场竞争力。标准的制定,将填补行业标准空缺,为浦北绿茶生产销售提供技术依据,并有助于提升加工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推动产业升级。同时,它将促进茶业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引导茶农和茶企优化种植结构,提高产量和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最终,标准的推广和应用将显著提高浦北绿茶产业的经济效益,为茶农增收致富开辟新途径,推动产业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
三、编制原则
1、标准起草小组本着全面、科学、合理、实用的原则进行本文件的制定工作。
2、本文件的编制是根据行业现状和生产技术需求,结合实际生产情况,做到了优化、量化、细化,维护了标准的协调与统一。
3、本文件规范具有广泛的适宜性,具有充分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4、本文件规范根据GB/T1.1-2020给出的规则进行编写。
4
四、标准框架、主要内容标准框架见表1。
表1标准框架
序号
标题
主要内容
1
范围
明确本文件的主要内容与适用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规范性引用文件共23份
3
术语和定义
给出了“浦北绿茶”术语与定义
4
产品分类与等级及实物标准样
主要包括产品分类、产品等级及实物标准样
5
鲜叶原料要求
明确了鲜叶质量、采摘、等级、运装要求
6
加工要求
包括加工过程卫生及加工技术
7
产品质量要求
详细阐述产品基本要求、感官要求、理化指标、食品安全指标、食品添加剂、净含量等
8
检验方法
给出了各产品质量指标检验方法
9
标志、标签、包装、运输和贮存
规范茶叶标志、标签、包装、运输和贮
存等
五、与现行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等上位标准关系
本文件与现行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等上位标准无冲突。本文件根据国家现有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制订,结合GB/T14456.1-2017《绿茶第1部分:基本要求》、GB/T14456.2-2018《绿茶第2部分:大叶种绿茶》、GB/T14456.3-2016《绿茶第3部分:中小叶种绿茶》,按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编制。本文件未采用或引用国际标准。
六、标准有何先进性或特色性
目前国内未有浦北绿茶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等相关各级标准。
本文件的制定,将填补国内浦北绿茶加工技术标准的空缺,从理论上完善了该类茶叶的标准,更加明确浦北绿茶质量要求、
5
技术指标,为浦北绿茶的生产、销售提供了技术依据,推动,对浦北绿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