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历史.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表3:通化一中中国现代史知识点整合表
时期 主要线索与阶段特征 政 治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 化 民主法制建设 祖国统一 对外关系 经济建设 社会生活(衣食住行、社会风俗、大众传媒) 思想 科技文化教育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 本阶段处于过渡时期及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政治上,革命任务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国家性质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民主与法制建设开始起步。经济上,通过三大改造消灭私有制,经济基础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过渡到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阶级关系上,剥削阶级被逐步消灭或改造,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先进的生产关系与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取代阶级矛盾。文化上,毛泽东思想继续探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问题,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民主建设: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新政协召开标志初步建立多党合作制。
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法制建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 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毛泽东形象地把它概括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 “一边倒”。在建国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1950年初,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53年12月,周恩来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5年,中国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1949——1952年,恢复国民经济。
1953年到1957年,中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1953——1956年,三大改造。
1950年,中央政府制订《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和一夫一妻制。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红旗》等党报党刊成为党的主要舆论工具,其他类型的报刊有《光明日报》《文汇报》等。
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成为电影主题。
从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 教育: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
文学:1956年,毛泽东提出“双百”方针。
老舍的话剧《茶馆》,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都是贯彻“双百”方针以后的出色作品。
续表
时期 主要线索与阶段特征 政 治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 化 民主法制建设 祖国统一 对外关系 经济建设 社会生活(衣食住行、社会风俗、大众传媒) 思想 科技文化教育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6)
1956——1976年的基本特征是“探索性”。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艰苦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另一方面,由于缺乏经验,由“左倾”思想发展到“极左”泛滥,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成极大危害。总之,这一时期成绩与挫折并存。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一波三折(1956—1957“探索”、1958—1960“挫折”、1960—1965“调整”),科技和教育事业突飞猛进。
“文革”是“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结果,是党史上“左”倾错误占统治地位时间最长和危害最大的时期。政治上,个人崇拜盛行,民主法制被破坏殆尽;“文革”后期,我国的外交局面有了重大突破。经济上,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损失惨重。思想文化领域,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了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也受到很大影响。 1956年,中共召开八大,制定正确的路线。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全国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从1962年起,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1966—1976国民经济劫难。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