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机制研究.pdf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机制研究
摘要:社会治理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
把治理有效作为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推动共建共治共享治理体系建
设的重要抓手,探索多元基层社会治理新机制,可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
支撑。
关键词: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机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
总抓手。应该看到,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
有效、生活富裕”20个字总要求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治理有效”是乡
村振兴的社会基础。
一、社会治理工作的新内涵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社会治理的新理念、新要求和新任务:
(一)社会治理的新理念
就是六个字:共建、共治、共享“”。
共建就是共同参与社会建设,要求突出制度和体系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
是社会治理的基础。
共治就是共同参与社会治理,要求树立大社会观、大治理观,打造全民参与
的开放治理体系,是社会治理的关键。
共享就是共同享有社会治理成果,要求社会治理的成效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
体人民,是社会治理的目标。
(二)社会治理的新要求
就是二十八个字: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
法治保障、科技支撑”。十九届四中全会增加了“民主协商、科技支撑”两个要求。
(三)社会治理的新任务
就是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这个社会
治理共同体就是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聚焦人民期待的增长点,找
准各方利益的结合点,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不
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对多层次、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课题组理解为:
多层次就是不同层次的群体,比如,高收入、中收入、低收入和贫困群众,
还有机关单位、企业法人、新型经营主体等等。
差异化就是不同群体对社会治理有不同的需求,比如,高收入群体可能是人
身安全、财产安全等方面的需求;贫困群体可能是对国家政策帮扶,尽快脱贫等
方面的需求。
个性化就是不同的生活习惯、爱好等方面的需求,比如,想看书,得有看书
的地方;想跳舞,得有跳舞的地方;想锻炼身体,得有锻炼身体的地方等等。这
都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统筹考虑。社会治理共同体如何建设好、落实好,形成体
系,形成规划,一任接着一任干,才能不断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现
代化。
二、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
基层治,百姓安,国家稳。随着近十年来,基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乡村面貌
的巨大改变,基层社会治理也凸显出很多问题,特别是基层干部已不能尽快适应
新时代要求,主要表现在:
(一)基层干部的实际和心态年龄偏大
以安徽省蒙城县双涧镇为例,当前镇机关在职在编干部(含财政所、农综站)
共75人,60后24人,占32%;70后33人,占44%;80后9人,占12%;90
后9人,占12%;全镇村两委干部共140人,60后67人,占48%;70后39人,
占28%;80后20人,占14%;90后14人,占10%。同时,一部分60后的干
部,除了业务,其他工作基本不干;一部分70后干部心态老化,工作缺乏激情,
推推动动,不推不动;一部分80后干部,不能吃苦,有时干工作还讲条件。
(二)重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轻思想教育工作
近年来,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全面打赢脱贫攻坚任务艰巨而
繁重,越在基层,工作的强度高、难度大,愈加明显。作为与老百姓朝夕相处的
镇村干部,比较一下镇村干部所做的工作,总感觉给群众解决的实际问题不少,
比如路通、水通、网通等等,但向习总书记说的解决思想问题“”显得不足。中华
民族自古以来重视教化。《诗经》里记载,“美教化,移风俗”。教化缺失就会导
致部分群众国家意识、集体意识、诚信意识、法治意识在淡化,也是导致部分群
众对党的认同感下降的直接原因。个别群众似乎游走在基层法律惩治和道德约束
的边缘地带,动不动就向基层干部示威“我又不犯法,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