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机制研究.pdf

发布:2024-08-02约6.58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机制研究

摘要:社会治理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

把治理有效作为宣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推动共建共治共享治理体系建

设的重要抓手,探索多元基层社会治理新机制,可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

支撑。

关键词: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机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

总抓手。应该看到,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

有效、生活富裕”20个字总要求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治理有效”是乡

村振兴的社会基础。

一、社会治理工作的新内涵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社会治理的新理念、新要求和新任务:

(一)社会治理的新理念

就是六个字:共建、共治、共享“”。

共建就是共同参与社会建设,要求突出制度和体系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

是社会治理的基础。

共治就是共同参与社会治理,要求树立大社会观、大治理观,打造全民参与

的开放治理体系,是社会治理的关键。

共享就是共同享有社会治理成果,要求社会治理的成效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

体人民,是社会治理的目标。

(二)社会治理的新要求

就是二十八个字: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

法治保障、科技支撑”。十九届四中全会增加了“民主协商、科技支撑”两个要求。

(三)社会治理的新任务

就是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这个社会

治理共同体就是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聚焦人民期待的增长点,找

准各方利益的结合点,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不

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对多层次、差异化、个性化的需求,课题组理解为:

多层次就是不同层次的群体,比如,高收入、中收入、低收入和贫困群众,

还有机关单位、企业法人、新型经营主体等等。

差异化就是不同群体对社会治理有不同的需求,比如,高收入群体可能是人

身安全、财产安全等方面的需求;贫困群体可能是对国家政策帮扶,尽快脱贫等

方面的需求。

个性化就是不同的生活习惯、爱好等方面的需求,比如,想看书,得有看书

的地方;想跳舞,得有跳舞的地方;想锻炼身体,得有锻炼身体的地方等等。这

都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统筹考虑。社会治理共同体如何建设好、落实好,形成体

系,形成规划,一任接着一任干,才能不断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现

代化。

二、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

基层治,百姓安,国家稳。随着近十年来,基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乡村面貌

的巨大改变,基层社会治理也凸显出很多问题,特别是基层干部已不能尽快适应

新时代要求,主要表现在:

(一)基层干部的实际和心态年龄偏大

以安徽省蒙城县双涧镇为例,当前镇机关在职在编干部(含财政所、农综站)

共75人,60后24人,占32%;70后33人,占44%;80后9人,占12%;90

后9人,占12%;全镇村两委干部共140人,60后67人,占48%;70后39人,

占28%;80后20人,占14%;90后14人,占10%。同时,一部分60后的干

部,除了业务,其他工作基本不干;一部分70后干部心态老化,工作缺乏激情,

推推动动,不推不动;一部分80后干部,不能吃苦,有时干工作还讲条件。

(二)重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轻思想教育工作

近年来,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全面打赢脱贫攻坚任务艰巨而

繁重,越在基层,工作的强度高、难度大,愈加明显。作为与老百姓朝夕相处的

镇村干部,比较一下镇村干部所做的工作,总感觉给群众解决的实际问题不少,

比如路通、水通、网通等等,但向习总书记说的解决思想问题“”显得不足。中华

民族自古以来重视教化。《诗经》里记载,“美教化,移风俗”。教化缺失就会导

致部分群众国家意识、集体意识、诚信意识、法治意识在淡化,也是导致部分群

众对党的认同感下降的直接原因。个别群众似乎游走在基层法律惩治和道德约束

的边缘地带,动不动就向基层干部示威“我又不犯法,你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