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地方的经验的研究.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地方的经验的研究
摘 要:作为当代公民生活和社会交往的主要空间,社区是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和基本单元。以宜兴市宜城街道为个案,分析了新形势下宜城街道在创新社区治理领域所做的努力与探索,并提出以社区治理作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突破口。
关键词:基层社会治理;社区治理;管控;服务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4
1 理论溯源:从“管控”到“治理”重塑政府理念
随着城市社区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不断深入,社会治理作为一个全新、专业化的概念被提出和发展;而社区治理则作为社会治理的基础再一次被强调,并成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突破口。那么如何实现社区治理的创新呢?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区治理要求我们在改变传统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一种自治型的社区治理模式,这是实现社会治理创新的一个关键。而这种新型的社区治理模式,要求我们首先在理念上从传统的“管控”与“统治”转向以“服务”为核心的“治理”,强调多元参与、合作、协商,立足“服务”本位,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最终实现“善治”目标。
2 地方经验:以提升社区服务水平来实现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宜兴市是隶属无锡市的农业大市,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也在快速提升,当前宜兴市城市化率水平已经超过60%,位列江苏省前茅。宜城街道作为宜兴的城市中心,2006年经过行政区划调整撤镇设立街道办事处,通过撤村建居、村居合并等形式,开始了城市社区建设的探索。目前宜城街道辖区面积为4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6万,下辖30个社区居委和4个行政村。经过短短6年时间,宜城街道社区建设有了长足发展,成为了全国县级城市社区建设的典范。在新一轮的社会治理创新行动中,宜城街道立足县级城市社区实际,牢牢把握“服务”这一社区治理的本源,在街道与社区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下,围绕提高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加强社区党建,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发展社区自治服务,全力推进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了社区和谐稳定,良性发展。
(1)更新理念:以“服务”为核心推动社区治理转型。
宜城街道作为县级中心城区,在城市社区治理中面临着从传统农业社区向现代城市社区、从街居制社区向自治社区的转变。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摸索中,街道办事处顺利地实现了从经济建设者、农村管理者向城市治理者的转变,围绕社区治理的核心内容,以“服务”为核心创新社区治理。治理理念的更新和服务意识自上而下的全面推行为宜城街道创新社区治理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动力。
(2)培育主体:构建“街道――社区党组织――社区自组织――市场主体――社区居民”五位一体的社区治理队伍。
从城市社区治理的发展历史看,我国大中城市社区已经进入了由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社区化向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协同化的转变过程。这就意味着社区治理与服务的主体在不断扩大,从过去的大政府――政府包揽一切向多主体发展。
一是发挥街道的公共作用。作为政府一级派出机构的宜城街道以社区事务工作站为平台,直接面向社区居民提供行政性服务,以满足居民办理各类各项个人行政事务的需求。
二是发挥政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以“社区成立党总支,小区成立党支部,楼道成立党小组”的党建模式完善社区党组织机构的建设,积极发挥党总支在社区治理中的领导作用和社区党员在提供服务层面的主体作用;通过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等活动,将生活在社区中的在职党员组织起来,面向社区群众提供免费的教育、咨询、医疗等公益性服务。
三是发挥社区组织的自治作用。通过社区居委“由民作主”,逐步实现社区自治;通过社区志愿者组织提供助残、敬老等服务,完善社区公益性事务的管理;通过社区文艺团队组织和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弥补政府在社区文化服务和管理投入中的不足。
四是发挥市场力量的补充作用。宜城街道在实践不断探索政府与市场力量在社区中的分界,谨慎地引入市场力量为社区居民购买服务或提供服务,以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个性化服务需求。在宜城街道乐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创造性地提出由企业出资购买说书等服务项目向街道老人免费提供服务,在缓解政府社区服务资金投入压力的同时也更好地满足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在社区居民日常生活服务如家政服务、物业服务等项目中,社区通过引入市场力量成立服务公司为居民提供低收费服务,在满足居民需求的同时还带来了小额的经济收益。
五是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体作用。街道在社区居委的统一组织下,在社区中大力培育社区睦邻点,壮大睦邻力量,由社区居民通过睦邻点自我协调居民关系、调解矛盾纠纷、提供邻里互助,社区居民成为实现社区和谐的主体力量。
(3)专业提升:强化社区工作者的专业技能。
搭建一个好的工作团队是取得良好工作业绩的基本保障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