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数字地形分析》本科课程教学大纲.doc

发布:2016-11-28约2.87千字共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数字地形分析》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一、《数字地形分析》课程说明 (一)课程代码:Q1320272 (二)课程英文名称:Digital terrain analysis (三)开课对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 (四)课程性质和地位: 《数字地形分析》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数字地形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核心之一,基于DEM的数字地形分析已经成为GIS空间分析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在测绘、遥感及资源调查、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灾害防治及地学研究各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课程的教学就是以DEM数字模型为重点讲述数字地形的分析方法与应用手段。 (五)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阐述数字地形分析的基本概念、地形的数字特征以及地形的数学建模;数字地形分析的基本技术,包括基本地形参数计算、地形形态特征分析、地形统计特征分析、复合地形属性和地形可视化及分析;数字地形分析中的误差处理方法,以及数字地形分析的技术走向和发展趋势。 (六)教学内容、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 学时数:32学时 学分数:2学分 学时数具体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讲授 实验/实践 合 计 1 绪论 4 4 2 数字高程模型与地面形态表达 6 2 8 3 地形形态与地形统计特征分析 6 2 8 4 地形可视化及分析 2 2 4 5 数字地形分析的误差与精度及其发展方向和展望 4 4 6 复习 2 2 4 合计 24 8 32 (七)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式、上机软件操作、案例演示与讨论。 (八)教学方法 以多媒体理论讲授式为主,并部分软件操作与案例讨论结合的课堂教学。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 1.考核要求:考试课 2.考核方式:卷面考试 3.考试成绩:严格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达到学籍管理规定的旷课量取消考试资格。综合成绩根据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15%,期中成绩占15%,期末成绩占70%。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 第1章 绪论 教学要点:通过图片、文字等多媒体的展示,让学生对数字地形分析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降低学生对本门课程的陌生感,并增加其学习的兴趣和热情。重点要求掌握数字地形分析的发展现状,对前沿问题进行探讨和领会。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第1章 绪论  1.1 地形图与地形分析  1.2 数字高程模型与数字地形分析  1.3 数字地形分析的技术内涵  1.4 数字地形分析的主要内容  1.5 数字地形分析的主要应用范畴  1.6 地形的数学描述  1.7 地形曲面的基本参数  1.8 基本地貌形态特征的数学定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数字高程模型与数字地形分析 数字地形分析的主要应用范畴 第2章 数字高程模型与地面形态表达 教学要点:对数字高程模型(DEM)进行进一步了解,并重点掌握DEM的表示方法和DEM 分辨率和原始数据尺度的匹配,通过用相关案例、图片、视频等教学方式的展示,加深学生对抽象知识的了解。 教学时数:8学时 教学内容: 第2章 数字高程模型与地面形态表达  2.1 数字高程模型  2.2 DEM数据源特征与获取方法  2.3 DEM的表示方法和结构模型  2.4 DEM数据粗差检查与滤波处理  2.5 DEM模型优化  2.6 DEM 分辨率和原始数据尺度的匹配  2.7 最佳DEM分辨率的确定  2.8 DEM质量评价 教学重点和难点: DEM的表示方法和结构模型 DEM 分辨率和原始数据尺度的匹配 第3章 地形形态与地形统计特征分析 教学要点:地形形态与地形统计的基本定义、特征、原理、方法和具体操作流程,重点对地形形态特征线提取的解析方法、地形形态可视性特征分析、基本地形参数的特征统计进行深入学习。 教学时数:8学时 教学内容: 第3章 地形形态与地形统计特征分析 3.1 地形形态特征分析的意义与内容 3.2 地形形态特征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3 地形形态特征点分类 3.4 地形形态特征线提取的解析方法 3.5 地形形态特征线提取的模拟方法 3.6 流域分析 3.7 地形形态可视性特征分析 3.8 基本地形参数的特征统计 3.9 高程分布特征模型 3.10 沟壑密度计算与分析 3.11 趋趋势面分析 3.12 地形相关性分析 教学重点和难点: 地形形态特征线提取的解析方法; 地形形态可视性特征分析; 基本地形参数的特征统计。 第4章 地形可视化及分析 教学要点:针对实例学习空间分析建模的一般过程及流程,重点掌握几种常用软件进行空间建模的方法和模式,并能掌握制作实际案例作品。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第4章 地形可视化及分析 4.1 地形剖面分析 4.2 二维可视化表达与分析 4.3 可视性表面分析 4.4 地形的三维表达与分析 教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