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新生儿静脉营养[1].ppt

发布:2021-09-22约3.58千字共3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新生儿静脉营养;静脉营养也叫胃肠道外营养,是对长期不能经口喂养的患病新生儿和早产儿提供营养的重要方法。对不能经口喂养的小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经口喂养不能满足生长需求的,应用静脉营养可以较快恢复出生体重,而且体重增长曲线与宫内生长曲线相似。;精品资料; 你怎么称呼老师?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教师的教鞭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一、适应症:;二、禁忌症:;三、方法:;㈡根据营养量可分为 1、全静脉营养(TPN):所有营养物质均从静脉输入。适用于严重胃肠道畸形、NEC、顽固腹泻等,这些病儿可能作了广泛肠切除或胃肠道需长期休息。另一种情况即VLBW儿,胃肠功能不成熟,特别是有RDS者,不能耐受肠道内喂养,开始需全胃肠道外喂养。 2、部分静脉营养(PPN):部分经口喂养,不足部分从静脉给入。生后能口服者尽量口服喂养,因可刺激胃肠激素释放,促进早产儿胃肠功能的成熟。 ;1、液体的需要量:依胎龄、日龄、体重而异。胎龄越小,体液占体重百分比越高,需水量越多。体重1000g早产儿总体液占体重的85%,足月儿占75%。新生儿正常情况下消耗的体液包括不显性失水和从尿液及粪便中排泄的液体。不显性失水受新生儿成熟程度、呼吸次数、环境湿度、啼哭和活动度(增加30%)、光疗或在辐射保温台(增加30%-50%)等因素影响。;不同体重新生儿液体需要量( ml/kg.d );2、热卡:热卡需要主要分为维持基础需要及生长两部分。环境温度对早产儿能量消耗影响较大,稍低于中性温度即可增加78kcal/kg.d。 静脉营养短期应用50-60 kcal/kg.d即可,如需1周以上静脉营养应提供生长发育所需热卡,如需每天增长15kcal/kg,则需100-120 kcal/kg.d。早产儿TPN每日90 kcal/kg;相当于经口喂养的120 kcal/kg,无特殊动力作用和大便丢失热卡。单独增加热卡至120 kcal/kg .d以上并不能成比例的增加体重,但在能量、蛋白质、维生素等均增加时,体重可成比例增加。早产??接受50 kcal/kg .d非蛋白热卡(NPC)及2.5g /kg .d氨基酸即可保持正氮平衡。如NPC70 kcal/kg .d,氨基酸2.7~3.5 g/kg .d,早产儿生长可达宫内生长速度。葡萄糖及脂肪为胃肠道外营养热能的来源。非蛋白热量来源中,脂肪的比例为35%较为合适。 ;早产儿热卡需要;3、氨基酸的需要:供应氨基酸的主要目的是达到正氮平衡。早产儿由于缺乏几种蛋白质水解酶故除成人的8种必需氨基酸外,组氨酸、胱氨酸、酪氨酸、牛磺酸也为早产儿所必需。但如血中酪氨酸浓度过高也可造成神经系统损害。牛磺酸是由胱氨酸合成,在视网膜、脑、心脏透压及胆酸结合等功能。还与神经传导和视网膜功能有关,缺乏时可致视网膜变性。母乳中牛磺; 酸含量丰富。早产儿奶粉及小儿科氨基酸营养液中均含有牛磺酸。 最好选用含18-19种氨基酸的小儿氨基酸溶液。 ;氨基酸的应用:生后第三天开始,从0.5-1g/kg.d始,以0.5-1g/kg.d速度递增,最大量至2.5-3.5g/kg.d,加葡萄糖配成终浓度<2%氨基酸液输入,1%氨基酸溶液的渗透压为100mosm/L,每克氨基酸提供4kal热量。蛋白量高于3g/kg.d可致氮质血症、高氨基酸血症、增加胆汁淤积性黄疸的发生率。 ;4、糖的需要量:葡萄糖是最理想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提供热能,节省氮的消耗,新生儿和早产儿周围静脉营养常用5-12%葡萄糖液,>13%刺激血管可发生静脉炎,中心静脉可用25%葡萄糖。足月儿输糖速度7-8mg/kg.min→12-14 mg/kg.min。早产儿从6 mg/kg.min→12 mg/kg.min,维持血糖<7mmol/L(125mg/dl)。血糖>150 mg/dl时可导致糖尿,渗透性利尿;及血渗透压过高。<1000g早产儿头三天用5%葡萄糖,渐增至10%。早产儿生后随日龄增长,对糖的耐受性逐步增加。 在静脉营养中,应注意三大营养物质的比例,热卡/氮比率应为150kcal/1g,即提供1g氮应同时提供150-250非蛋白质热卡。氮(g)=氨基酸(g)/6.25;大部分新生儿第二周液体入量可达150ml/kg.d,葡萄糖18g/ kg.d,浓度<12.5%。;在大多数情况NIUC中,新生儿第一天仅补葡萄糖,第二天才补氨基酸,这对大多数新生儿无不利之处,但对于特小的早产儿,如孕周<27周,体重低于1000克者,可引起高血糖、高血钾等代谢紊乱,即使输糖速率低于经胎盘转运速率(5-7mg/kg.L)仍可引起高血糖、高血钾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