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卢沟谣 教案.docx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卢沟谣教案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卢沟谣》教案
2.教学年级和班级:五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2年10月12日
4.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
1.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学习《卢沟谣》,使学生能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2.人文素养:通过理解《卢沟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3.思维品质:通过分析《卢沟谣》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学习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古诗文,对诗歌的韵律、意象和表达手法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他们也学习过一些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对历史人物和事件有一定的认识。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五年级的学生对文学和艺术类课程generallyshowinterest,尤其是对诗歌和歌曲。他们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学习风格上,他们喜欢通过互动和合作来学习,希望能够参与到实践活动当中。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学习《卢沟谣》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生僻词汇和古代背景知识的理解困难。同时,他们可能对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有一定的困惑,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解读来加深理解。此外,如何将诗歌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和见解,也是学生需要面临的挑战。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
-互动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分组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鼓励他们相互合作、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诗歌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韵律、意象和表达手法,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2.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生动展示《卢沟谣》的历史背景、诗歌内容和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程度。
-在线学习平台:利用学校的在线学习平台,上传相关的教学资源和学习任务,方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讨论。
-诗歌朗诵比赛: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5分钟)
情境创设:向学生展示一幅卢沟桥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景物。
问题提出:请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幅图片背后的历史故事吗?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与卢沟桥有关的诗歌——《卢沟谣》。
2.讲授新课(15分钟)
a)诗歌背景介绍(5分钟):简要介绍《卢沟谣》的历史背景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
b)诗歌内容讲解(5分钟):逐句解析诗歌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c)诗歌韵味解读(5分钟):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巩固练习(10分钟)
a)小组讨论(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卢沟谣》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分享彼此的理解和感悟。
b)练习题目(5分钟):布置一些有关《卢沟谣》的练习题目,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
4.课堂提问(5分钟)
针对《卢沟谣》的内容,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在问答过程中,了解学生对诗歌的理解程度,及时进行反馈和引导。
5.总结与拓展(5分钟)
a)课堂小结(3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卢沟谣》的历史意义和文学价值。
b)拓展活动(2分钟):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诗歌,让大家共同感受诗歌的魅力。
6.课堂作业(5分钟)
布置一道与《卢沟谣》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总计用时:40分钟
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同时,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展。
拓展与延伸
1.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卢沟桥事变》:详细介绍卢沟桥事变的历史背景、经过和影响,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卢沟谣》的创作背景。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收录了一些与《卢沟谣》相似的古代诗歌,供学生阅读和欣赏,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卢沟桥》:介绍卢沟桥的历史、建筑特点和文化价值,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