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三年级语文集体备课.doc

发布:2015-09-17约9.22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三年级语文集体备课 第三单元的教材围绕“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这个专题编写,有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其中,《寓言两则》《惊弓之鸟》《画杨桃》是精读课文,《想别人没想到的》是略读课文。本组课文形式多样,有寓言故事、成语故事和传说故事,也有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故事,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用具体的事情来说明一个道理。所说明的道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丰富学生的思想方法。有的说明一个人做错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见认真改正,就不算晚;有的讽刺了那些行动和目的相反的人。有的告诉我们:一个人做事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并根据自己的发现做出正确判断。有的通过生活中的平常小事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教育我们做事、看问题要实事求是。还有的说明做事情要善于开动脑筋,想别人没想到的。有关思想方法的专题在前几册教科书中都有所涉及。因而,本单元的教学应该在抓住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这一主题,在以往内容的基础上有所扩展,不断提高要求。 单元目标: 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 2、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3、从课文的学习中受到启发,懂得只有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学习对事物进行分析推理的方法。 4、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要实事求是。 单元重、难点:目标1、3、4 单元课时安排:12-14课时 9、寓言两则(《亡羊补牢》《南辕北辙》)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2.学会生字,理解“窟窿”“街坊”“后悔”“劝告”等词语的意思。    3.认识“只要……就”,“如果……就……”这两种句式。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并背诵其中的一则。    教学重点: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师:同学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为什么?   1.过去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寓言有什么特点?(用一个短小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或讽刺某种人。寓:寄托、包含的意思。言:讲道理。)   3.“寓言二则”的“则”是什么意思?(相当于“篇”)   4.今天我们学习《南辕北辙》和《亡羊补牢》两篇寓言。我们先学习寓言。看老师写课题:亡羊补牢指名读,齐读。   二、合作交流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这个成语中有不理解的字吗?   2、指名解疑,并说说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亡:丢失。牢:关牲口的圈,在课文中指羊圈。   3、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4、看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为什么丢羊?为什么补羊圈?)   5、再读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6、你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来读课文。注意: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7、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听,引导评议。   8、养羊人一共丢了几次羊,为什么丢? 小结:可见读书前我们的猜测是完全正确的,读书就要这样边读边想,读前要想,读中也要想。   三、品读感悟   1、课文哪几个小节讲丢羊的?   2、自由读1—4节,思考: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3、同桌互议。   4、集体交流:   (一)羊圈破了个窟窿。   (1)出示生字卡片“窟窿”,指名读,注意“窿”读轻声。   (2)“窟窿”就是——(洞)。怎样记住这两个字?指导学生书写“窟窿”。   (3)齐读这句话。(第三句)   (4)第三句讲了丢羊的原因,那前两句讲了什么?引读前两句。   (5)理清这小节三句话之间的联系,试背。   (6)指名背。(指导方法)   (二)街坊劝告,他不听。   (1)“街坊”就是——(邻居),注意“坊”读轻声。   (2)街坊是怎么劝的?指名读,读出劝告的语气。   (3)引导评议,齐读。   (4)可养羊人呢?指名读,评议。(读出他的无所谓,毫不在意)   养羊人是这样说的,你猜他心里会怎样想?   (5)你看,好心的街坊情真意切,养羊人却漫不经心,不听劝告。同桌分角色朗读。   (6)指名读,评议。   (7)老师说提示语,学生试背对话。   5、让我们来看看他不听劝告的结果。   (1)指名读第4节,评议。   (2)为什么要读好两个“又”字?联系第一节,想一想。   (3)齐读第4节。   (4)刚才我们学习的片段,如果用题目中的两个字来概括,就是——(亡羊)。   6、指名表演这个片段,注意: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如人物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7、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自由读第5节,划出有关句子。   8、讨论交流:   (1)养羊人是怎么做的?出示投影,看图说话。   (2)指名读文中句子,评议。   为什么要读好“赶快”?能否去掉?(改正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